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腐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腐蟲
腐蟲為中醫病證名,記載於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四,指患者口鼻排出腥臭液體,其中夾雜腐敗組織,狀如蝦魚跳躍之異物。此證多因臟腑敗壞、濕熱毒邪蘊結,或氣血瘀滯日久,腐蝕血肉而成,屬外科惡候之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腐蟲之形成與內傷外感密切相關:
- 濕熱毒蘊: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脾胃,久則化毒,腐蝕肌肉,化為腐敗穢濁之物。
- 氣血瘀滯:情志失調或外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鬱久化熱,血肉腐敗而成蟲狀腐物。
- 臟腑虛衰: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虛損為主,正氣不足則濕濁內聚,腐敗之氣上泛,從口鼻而出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口鼻溢出腥臭膿水,夾雜絮狀或塊狀腐肉,色如敗醬,形似蟲體蠕動,或伴隨發熱、局部潰瘍、脈象滑數或沉澀等。此證多見於癰疽潰後、內癰(如肺癰、胃癰)或嚴重口腔咽喉疾患。
古籍論述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提及此證屬「惡瘡」範疇,強調其病機為「毒邪深伏,血肉腐化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類似症狀,稱「腐敗之氣上衝」,需辨明虛實,實者多因熱毒,虛者責之氣血衰敗。
辨證要點
- 實證:腐物色赤紫,氣味劇臭,伴見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膩,屬濕熱毒盛。
- 虛證:腐物色淡灰,腥味綿長,兼有神疲乏力、脈細弱,為氣血兩虛或陽氣衰微。
治療方向
- 清熱解毒:適用於實證,方如黃連解毒湯加減,配合外用祛腐生肌之品。
- 活血排膿:若瘀血明顯,可選仙方活命飲,佐以皂角刺、穿山甲等透膿。
- 補托斂瘡:虛證宜用托裡消毒散,益氣養血以助排腐。
此證凶險,古籍多列為危候,臨床須結合整體脈證細辨,不可僅拘於局部表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