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腑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腑證
腑證為中醫傷寒病辨證分類方法之一,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指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病變深入,影響其相應六腑(膀胱、胃與大腸、膽)所表現的證候。與「經證」相對,腑證多屬裡實熱證,病位較深,臨床表現以腑氣壅滯、功能失調為特徵。
三陽腑證分述
-
太陽腑證
- 病機:太陽經邪未解,內傳膀胱,導致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。
- 證候:
- 水蓄膀胱: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,甚則癃閉(如「五苓散證」)。
- 血熱結膀胱:少腹硬滿、其人如狂、小便自利(如「桃核承氣湯證」)。
- 治法:通陽化氣利水,或活血逐瘀。
-
陽明腑證
- 病機:陽明經邪熱內傳胃與大腸,燥熱與宿食糟粕搏結,形成腑實。
- 證候:
- 熱結胃腑:腹痛拒按、潮熱譫語、手足濈然汗出(如「承氣湯證」)。
- 燥屎內結:大便秘結、腹滿硬痛、舌苔黃燥。
- 治法:瀉熱通腑,攻下燥結(如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)。
-
少陽腑證
- 病機:少陽經邪熱內傳膽腑,膽氣鬱滯,疏泄失常。
- 證候:
- 膽熱上擾: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- 膽氣犯胃:嘔吐、胸脅苦滿、不欲飲食。
- 樞機不利:寒熱往來、心煩喜嘔(如「小柴胡湯證」)。
- 治法:和解少陽,疏泄膽鬱。
腑證與經證的區別
- 經證:病在經絡,以表證為主,如太陽病之惡寒發熱、陽明病之身熱汗出、少陽病之往來寒熱。
- 腑證:病已入腑,以裡實證為主,如膀胱水蓄、胃腸燥結、膽熱鬱滯,多伴隨相應腑器的功能障礙。
腑證的理論延伸
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證為綱,腑證的提出體現了「由表入裡」的傳變規律,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發展「三焦辨證」與「衛氣營血辨證」,但腑證仍為辨識邪氣深入與腑器病變的重要範疇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亦論及「五臟風寒積聚」中的腑病,如「大腸小腸寒熱」等,補充了六腑病機的複雜性。
腑證的辨治,需緊扣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特性,針對氣機壅滯、實邪內結的病機,採取通腑、泄熱、利水、和解等法,以恢復腑氣通降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