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腑俞七十二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腑俞七十二穴
腑俞七十二穴,出自《素問·氣穴論》,為中醫針灸理論中六腑所屬之特定穴位的總稱。此七十二穴包含六腑之井、滎、俞、原、經、合等穴,每腑各具六穴,六腑合計三十六穴,左右雙側並計,故成七十二穴。此類穴位與臟腑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為臨床調治六腑病證之要穴。
六腑與其特定穴位
六腑指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,每腑皆配屬六類特定穴位,分別為:
- 井穴:氣血所出,如水之源頭,主瀉實熱。
- 滎穴:氣血所溜,如細水流淌,主治熱病。
- 俞穴(亦稱「輸穴」):氣血所注,如水流輸轉,主調節氣機。
- 原穴:臟腑原氣所過,為調治本腑之核心。
- 經穴:氣血所行,如河道通暢,主調氣血失和。
- 合穴:氣血所入,如江河匯海,主治腑病及相關經絡病症。
六腑之七十二穴分述
以下為六腑所屬之六穴(單側),左右對稱,故總數為七十二穴:
-
膽腑(足少陽膽經)
- 井穴:足竅陰
- 滎穴:俠溪
- 俞穴:足臨泣
- 原穴:丘墟
- 經穴:陽輔
- 合穴:陽陵泉
-
胃腑(足陽明胃經)
- 井穴:厲兌
- 滎穴:內庭
- 俞穴:陷谷
- 原穴:衝陽
- 經穴:解溪
- 合穴:足三里
-
小腸腑(手太陽小腸經)
- 井穴:少澤
- 滎穴:前谷
- 俞穴:後溪
- 原穴:腕骨
- 經穴:陽谷
- 合穴:小海
-
大腸腑(手陽明大腸經)
- 井穴:商陽
- 滎穴:二間
- 俞穴:三間
- 原穴:合谷
- 經穴:陽溪
- 合穴:曲池
-
膀胱腑(足太陽膀胱經)
- 井穴:至陰
- 滎穴:足通谷
- 俞穴:束骨
- 原穴:京骨
- 經穴:崑崙
- 合穴:委中
-
三焦腑(手少陽三焦經)
- 井穴:關衝
- 滎穴:液門
- 俞穴:中渚
- 原穴:陽池
- 經穴:支溝
- 合穴:天井
腑俞穴之臨床意義
此七十二穴為六腑氣血輸注之關鍵,針灸或按摩此類穴位,可調節腑氣、疏導經絡,廣泛應用於消化、代謝、水液運行等相關病症。例如:
- 合穴多用於腑病,如胃痛取足三里、膽疾取陽陵泉。
- 原穴主調本腑虛實,如大腸氣滯取合谷、膀胱失司取京骨。
- 井穴善瀉熱開竅,如高熱刺厲兌、昏厥刺少澤。
腑俞七十二穴之理論,深植於《內經》氣血學說,後世醫家更結合五行生剋與子午流注,進一步拓展其應用範疇,成為針灸治療六腑疾病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