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腑輸精於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腑輸精於臟

定義與理論基礎
「腑輸精於臟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,闡述六腑與五臟之間的協作關係。此理論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,強調六腑消化傳化水穀,進而滋養五臟,維持人體精氣運轉。五臟主「藏精」,六腑主「傳化物」,二者功能相異卻相輔相成,六腑透過轉化飲食精微,上輸於五臟,使五臟得充,氣血生化有源。

臟腑相合的生理機制

  1. 六腑的傳化功能
    六腑(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膽、膀胱、三焦)以「通降為順」,負責受納、腐熟水穀,分化清濁。其中,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初步消化食物;小腸「泌別清濁」,將精微上輸脾臟,糟粕下傳大腸;三焦則統籌水穀精微的輸布。此過程確保精微物質能有效轉化為五臟所需之「氣、血、津液」。
  2. 五臟的藏精作用
    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主藏精氣,如心藏神、肝藏血、脾藏營、肺藏氣、腎藏精。然五臟所藏之精,需依賴六腑所輸送的「水穀精氣」以持續充養。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所言:「人受氣於穀,穀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

經典論述與臨床意義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進一步闡明: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;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」此即「腑輸精於臟」的具體路徑——六腑(胃)吸收精微後,經脾的運化,上輸至心肺,布散全身。若六腑功能失調(如胃氣不降、小腸泌別失常),則五臟失養,可見氣血虧虛、津液不足等證。
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此概念與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理論相通,亦呼應「臟腑表裏配合」關係(如胃與脾、小腸與心)。六腑屬陽主外,五臟屬陰主內,陽腑傳化精微以滋陰臟,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的整體觀。

總言之,「腑輸精於臟」揭示了中醫對人體代謝與營養輸送的獨特見解,強調臟腑協調為健康之本,亦為後世治療臟虛證時「調腑以實臟」的治法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