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輔助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輔助手法

輔助手法為針刺操作過程中,用以配合主要手法之技術,其作用在於準確定位穴位、協助進針與出針,並調節針感,以提升療效。此類手法源遠流長,早在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即有記載:「必先捫而循之,切而散之,推而按之,彈而怒之,抓而下之,通而取之。」以下分述常見輔助手法及其應用:

  1. 爪切
    以拇指指甲於穴位處用力按掐,稱為「爪切」或「切法」。此法能宣散局部氣血,減輕進針痛感,同時有助定位穴位,避免針刺偏差。
  2. 循攝
    以手指沿經絡走向輕輕按揉或叩擊,稱為「循法」;若以指尖快速輕叩經脈,則稱「攝法」。循法可引導經氣至針刺處,增強得氣感;攝法則多用於針感遲鈍時,以疏通經氣滯澀。
  3. 彈動
    進針後,以手指輕彈針柄,使針體微微震顫,稱為「彈法」。此法可激發經氣運行,促進氣至病所,尤適用於氣血虛弱或針感不明顯者。
  4. 刮柄
    以拇指或食指指甲沿針柄上下輕刮,稱為「刮法」。分為「單向刮」與「往復刮」,前者用於補虛,後者偏於瀉實。刮柄能調節針感強弱,並引導針感向特定方向傳導。
  5. 捫按
    出針後以棉球按壓針孔,稱為「捫法」。根據補瀉需求,按壓時間長短各異:補法則久按以閉塞孔竅,存留正氣;瀉法則輕按即放,令邪氣外散。

此外,尚有搖法(搖動針柄以擴大針孔,多用於瀉實)、飛法(捻針時配合手指如飛鳥展翅,以增強針感)等,皆屬輔助手法範疇。

輔助手法雖非針刺核心,然其細膩操作能協調氣血、導引經氣,與主手法相輔相成。歷代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更進一步發展手法體系,將輔助手法與補瀉理論結合,深化其臨床應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