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癟螺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癟螺痧
癟螺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屬霍亂之俗稱,因劇烈吐瀉後耗傷津液,致使手指螺紋(指腹)下陷如癟,故名「癟螺」。此證多因外感暑濕穢濁之邪,或飲食不潔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清濁相干,氣機逆亂,發為上吐下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癟螺痧之發病與「穢濁阻遏中焦」密切相關。暑濕或寒濕之邪侵襲人體,壅滯脾胃,使升降失司,清陽不升則瀉,濁陰不降則吐。吐瀉過度則津液暴脫,氣隨液耗,故見螺紋下陷,甚則眼眶凹陷、皮膚鬆弛,呈現「脫津」之象。此證亦可見於急性腸胃炎、食物中毒等引發之重度脫水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劇烈吐瀉,初為食物殘渣,後呈水樣或米泔水狀,螺紋凹陷。
- 兼症:肢冷、汗出、尿少、聲嘶、轉筋(肌肉痙攣),甚則脈微欲絕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或燥,脈沉細或伏匿。
證型辨治
- 寒霍亂:吐瀉清稀,肢冷苔白,宜溫中散寒,方用藿香正氣散或附子理中湯。
- 熱霍亂:吐瀉臭穢,發熱煩渴,宜清熱化濕,方用燃照湯或蠶矢湯。
- 乾霍亂(絞腸痧):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腹痛如絞,宜辟穢開竅,急刺十宣穴或內服玉樞丹。
外治與針灸
- 刮痧:於背部膀胱經或肘窩、腘窩刮拭,以泄痧毒。
- 針刺:取中脘、內關、足三里調和脾胃,委中、曲澤刺絡放血以瀉暑穢。
癟螺痧為急重症,古籍《痧脹玉衡》強調其「毒邪壅閉」之病機,治療首重「開泄逐穢」,後期則需益氣生津,如生脈散等方調攝。此證雖屬霍亂範疇,然中醫辨證尤重「痧毒」與「津脫」之輕重緩急,治法靈活多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