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輔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輔骨

在中醫學中,「輔骨」一詞泛指輔助主幹的骨骼,其具體所指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區別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
1. 指腓骨

《醫宗金鑑》記載:「小腿骨……在後者名輔骨,其形細。」此處「輔骨」即現代解剖學中的腓骨,位於小腿外側,與脛骨並列,形狀細長。腓骨雖非主要承重骨,但在穩定踝關節及提供肌肉附著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中醫認為,腓骨與足少陽膽經循行相關,其損傷可能影響經絡氣血運行。

2. 指橈骨
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臂骨有正輔兩骨,輔骨在上,短細偏外。」此處「正骨」為尺骨,「輔骨」則為橈骨。橈骨位於前臂外側,與尺骨協同完成前臂旋轉功能。中醫理論中,橈骨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,其形態與功能異常可能反映經絡氣血失調,進而影響上肢活動。

3. 指膝部兩側高骨

《素問·骨空論》載:「骸下為輔,輔上為膕。」此處「輔骨」特指膝關節兩側突出的骨性結構,包括:

  • 內輔骨:股骨內側髁與脛骨內側髁,屬足太陰脾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。
  • 外輔骨:股骨外側髁與脛骨外側髁,與足少陽膽經相關。

此處輔骨構成膝關節的穩定結構,中醫認為其氣血充盈與否直接影響膝部活動能力,若受風寒濕邪侵襲,易引發痹證或疼痛。

中醫理論中的輔骨功能

輔骨雖非軀幹主骨,但在中醫整體觀中,其作用不可忽視:

  • 支撐與協調:輔助主骨完成肢體運動,如腓骨協調步態、橈骨參與前臂旋轉。
  • 經絡循行樞紐:多條經脈循行於輔骨周圍,其形態變化可反映相應臟腑功能狀態。
  • 診療依據:古代醫家常通過觸診輔骨判斷損傷或疾病,如《傷科匯纂》即以輔骨位置異常作為骨折診斷參考。

綜上所述,「輔骨」在中醫學中涵蓋多種骨骼結構,其定位與功能均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「經絡連屬」的理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