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釜沸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釜沸脈

釜沸脈為中醫脈診中之「七怪脈」之一,其特徵為脈象浮數至極,搏動急促而散亂,猶如鍋中沸水翻騰,浮泛無根,乍現乍隱,有出無入。此脈象多因元氣耗竭、陰陽離決所致,屬危重病候,常見於疾病晚期或臟腑功能衰敗之際。

脈象特點
釜沸脈之形態,可從「位、數、形、勢」四方面辨析:

  1. :脈位浮淺,輕取即得,重按反覺散漫無根。
  2. :至數極快,一息六至以上,然快而無力,如雀啄連連。
  3. :脈動散亂不齊,狀如揚花,或如湯湧,缺乏連貫之根腳。
  4. :脈氣渙散,搏動表淺,似有似無,反映正氣潰散、陰陽不相維繫。

病機與臨床意義
此脈象多見於「真陰枯竭,虛陽浮越」之證。其成因可分兩端:

  • 陰竭陽脫:久病重病傷陰,陰不斂陽,虛陽外越,如癆瘵、消渴末期。
  • 氣血敗亂:大失血、暴瀉後,氣隨血脫,陽氣無所依附,浮散於外。

古籍如《脈經》提及:「沸釜之脈,至數湧盛,浮散如羹上肥,此藏氣已絕。」《瀕湖脈學》亦形容其「浮數之極,至無根蒂」,均強調其預後凶險,多主死候。

鑑別診斷
釜沸脈需與其他浮數類脈象區分:

  • 浮脈:雖浮但至數正常,脈形清晰,主表證。
  • 數脈:至數增快,然脈形完整,無散亂之象。
  • 雀啄脈:同屬七怪脈,脈來急數而止,如雀啄食,多因風痰閉阻。

釜沸脈獨具「浮散無根」之特徵,為陰陽離決之兆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審辨病機。此脈象不僅反映脈診精微,亦體現中醫「以脈測機」之辨證思想,於危重症候辨識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