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府中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府中俞
別名與出處
府中俞,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大全》,乃中府穴之異稱。中府為手太陰肺經之要穴,亦為肺之募穴,後世醫籍多沿用「中府」之名,而「府中俞」之稱較為少見,然其定位與主治皆與中府相同。
穴位定位
中府穴位於胸部,橫平第一肋間隙,鎖骨下窩外側,前正中線旁開6寸處。取穴時,可先定位雲門穴(鎖骨下緣,胸大肌與三角肌之間凹陷處),中府即在其下1寸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- 肺經募穴:中府為肺之氣所聚之處,與背俞穴「肺俞」前後相應,共調肺氣。
- 手太陰肺經起穴:為肺經首穴,氣血由此始發,具宣肺解表、疏調氣機之效。
- 交會穴:與足太陰脾經交會,故兼能調理脾肺兩臟,適用於脾虛生痰、上犯於肺之證。
主治功能
- 肺系疾患:咳嗽、氣喘、胸滿痛,尤擅治外感風寒或痰濕壅肺所致之咳喘。
- 局部病症:肩背痛、胸肌攣急,針之可舒筋活絡。
- 氣機失調:配合太淵、膻中,可寬胸理氣,治胸悶氣逆。
刺灸方法
- 針刺:向外斜刺0.5~0.8寸,避免直刺過深,以防傷及肺臟。
- 灸法: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咳喘。
配伍應用
- 配肺俞(俞募配穴法):強化調肺氣、止咳喘之效,治慢性肺疾。
- 配列缺:宣肺解表,治外感咳嗽。
- 配豐隆:化痰降逆,治痰多氣促。
學理闡釋
中府穴名意為「中部之府」,喻肺氣所聚;其位近胸膺,為宗氣所行之處,故刺灸此穴可直接影響呼吸機能。另肺主皮毛,中府亦能透過調衛氣,改善表虛易感之體質。
文獻考據
除《針灸大全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詳載中府定位,《類經圖翼》則強調其「治咳逆、胸滿」之功,後世醫家多宗此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