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府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府俞
府俞為中醫針灸學術語,指六腑所屬陽經之特定穴組,包括井、滎、輸、原、經、合等穴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,又稱「腑輸」,專指六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關鍵穴位,與五臟之「臟俞」相對,體現中醫「腑陽臟陰」的理論框架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六腑(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)屬陽,其經脈為陽經,氣血運行旺盛,故府俞穴位多分布於四肢外側(陽面)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出「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輸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」,描述氣血在陽經中的流注過程,府俞即依此規律選取,用以調節六腑功能。
穴組構成
府俞涵蓋六腑對應陽經的五大類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,並加入「原穴」:
- 井穴:氣血始發之處,如膽經足竅陰(足少陽井穴)。
- 滎穴:氣血微流,如小腸經前谷(手太陽滎穴)。
- 輸穴:氣血灌注轉輸,如胃經陷谷(足陽明輸穴)。
- 原穴:臟腑原氣所過,如大腸經合谷(手陽明原穴)。
- 經穴:氣血暢行,如膀胱經崑崙(足太陽經穴)。
- 合穴:氣血深聚,如三焦經天井(手少陽合穴)。
臨床意義
府俞穴組主要用於治療六腑實熱、氣機壅滯之證。例如:
- 胃經輸穴陷谷:調理胃氣上逆之嘔吐。
- 大腸經原穴合谷:疏泄陽明腑實所致便秘。
- 膽經合穴陽陵泉:緩解膽腑鬱熱之脅痛。
與臟俞的區別
臟俞(五臟背俞穴)多位於背部膀胱經,屬陰經,主內傷虛證;府俞則主外感實證,反映「陽病治陽經」的辨證思路。二者配合,構成「臟-腑」「陰-陽」的治療體系。
府俞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氣血學說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亦沿用「陽經治腑」原則,進一步發展為六經辨證中陽明、少陽病的選穴依據。此概念不僅是針灸配穴的基礎,亦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「經絡內屬腑臟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