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府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府病
府病,又稱腑病,為中醫病證名,指六腑功能失調所引發之疾病。六腑包括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,其生理特點為「傳化物而不藏」,主司消化、傳導與排泄。若六腑氣機受阻,或寒熱失調,則易生府病。
府病的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胃腑,導致胃氣上逆、脘腹脹滿。
- 外邪侵襲:寒熱之邪直中腑臟,如寒邪客於大腸則腹痛泄瀉,熱邪蘊於膀胱則小便赤澀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影響氣機,如肝氣犯胃,可見胃脘脹痛、噯氣頻作。
- 氣血瘀滯:腑氣不通,如腸腑氣滯則見便秘、腹中絞痛。
府病的常見證型
-
膽腑病:
- 膽鬱痰擾:症見脅痛、口苦、煩躁失眠,苔黃膩。
- 膽熱證:目赤、耳鳴,甚則黃疸。
-
胃腑病:
- 胃寒證:胃脘冷痛、喜溫喜按,嘔吐清水。
- 胃熱證:消穀善饑、口臭、牙齦腫痛。
-
小腸病:
- 小腸實熱:小便短赤、心煩口渴,或口舌生瘡。
- 小腸氣滯:少腹脹痛、腸鳴矢氣。
-
大腸病:
- 大腸濕熱:下痢膿血、裏急後重,肛門灼熱。
- 大腸津虧:大便乾結難解,舌紅少苔。
-
膀胱病:
- 膀胱濕熱:尿頻尿急、小便澀痛,甚則血尿。
- 膀胱虛寒:小便頻數清長,或遺尿。
-
三焦病:
- 三焦氣滯:胸悶腹脹、水道不利,水腫痰飲。
- 三焦濕熱:身熱不揚、肢體困重,苔膩脈濡。
治療原則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出「刺府俞,去府病也」,意指針灸六腑之背俞穴(如胃俞、大腸俞等)可調理腑病。臨床亦常依證用藥:
- 通腑泄熱:如大承氣湯治陽明腑實。
- 溫腑散寒:如附子粳米湯治寒客腸腑。
- 理氣化滯:如柴胡疏肝散調膽胃氣鬱。
府病之辨證,首重氣機通降,蓋「六腑以通為用」,故治療多以降濁、導滯、清熱、溫散等法,使腑氣得暢,功能復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