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別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別陽
別陽為中醫經穴別名,其記載最早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涉的穴位有二:
-
陽交穴之別稱
- 歸經與定位:屬足少陽膽經,為陽維脈之郄穴。位於小腿外側,外踝尖上7寸,腓骨後緣。
- 功能主治:此穴具有疏肝利膽、通絡止痛之效,傳統用於治療胸脅脹滿、下肢痿痹、癲狂(精神躁動)等症。
- 針刺操作:直刺1~1.5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可向足部放射。
-
陽池穴之別稱
- 歸經與定位:屬手少陽三焦經之原穴。位於腕背橫紋中,指伸肌腱尺側緣凹陷處。
- 功能主治:擅長清熱通絡、調和三焦氣機,主治腕痛、耳聾、消渴(糖尿病類症狀)、瘧疾等。
- 針刺操作:直刺0.3~0.5寸,局部酸脹感明顯,或可擴散至手背。
學理背景
- 陽交穴為膽經與陽維脈交會之處,故名「陽交」,其「別陽」之稱強調其調節陽經氣血的特異性。
- 陽池穴為三焦經原穴,三焦主司氣化,此穴能激發陽氣輸布,故別稱「別陽」,體現其分離(別)與調控陽氣的功能。
古籍佐證
除《針灸甲乙經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陽交主治「驚悸怔忡」,而《針灸大成》載陽池可療「手腕折傷」,進一步佐證兩穴的臨床應用淵源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