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粰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粰瘡

粰瘡,又稱「麻瘡」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麻證新書》。其名源於「粰」字本義與「麻」相通,故臨床多與麻瘡互稱,屬皮膚瘡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粰瘡多因風熱濕毒外襲,或內蘊濕熱,鬱於肌表,氣血壅滯而成。其發病與肺、脾二臟關係密切:

  1. 肺主皮毛,風熱之邪犯肺,外發肌膚,可致瘡疹紅腫。
  2. 脾主運化,若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與熱相搏,則瘡瘍潰爛流滋。
    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等因素,亦可能助長濕熱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粰瘡初起多見皮膚局部紅腫熱痛,漸成膿皰,潰後流黃稠膿液,或伴瘙癢。若濕毒偏盛,則瘡面糜爛,周邊水腫;若熱毒熾盛,則瘡色紫赤,疼痛劇烈。病程遷延者,可因氣血耗傷而見瘡口難斂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犯表證:瘡疹色紅,發病迅疾,伴發熱、惡風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熱蘊結證:瘡面糜爛滲液,周邊腫脹,口苦黏膩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氣血兩虛證:瘡口久不癒合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解毒、化濕排膿」為主,佐以調和氣血。外治可選用清熱燥濕類藥膏敷貼,內服方藥則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熱犯表者,宜疏風清熱,方用 消風散 加減。
  • 濕熱蘊結者,宜清熱利濕,方選 萆薢滲濕湯五味消毒飲
  • 氣血不足者,當補益托毒,方用 托裡消毒散

古籍考據

《麻證新書》將粰瘡歸於「麻瘡」類,強調其與風毒、濕熱之關聯,後世醫家亦延續此論,並補充內外合治之法。此病與現代醫學「膿皰瘡」或「濕疹繼發感染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更重整體調理與病機推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