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涪翁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涪翁,東漢著名針灸學家,其生平事蹟見載於《後漢書·方術列傳》。因隱居於涪水(今四川境內)畔,以垂釣為生,民間稱其「涪翁」。其醫術高超,行醫不拘形式,凡遇病患,即施以針石之術,療效顯著,時人譽為「應時而效」。
醫學貢獻
- 《針經》與《診脈法》
涪翁著有《針經》與《診脈法》,為早期針灸與脈學專著,雖已亡佚,但據後世文獻推測,其內容可能涉及:- 針法理論:結合經絡學說,闡述針刺手法與補瀉原則。
- 脈診經驗:將脈象變化與臟腑病機聯繫,奠定「脈證合參」的診斷基礎。
此二書對漢代針灸學的系統化具有重要意義,並透過弟子程高傳承後世。
-
針石並用之術
涪翁擅長以「針」(金屬針具)與「石」(砭石)結合治療,反映東漢時期針灸工具的過渡特徵。其療法注重:- 辨經取穴:依病症選取特定經絡穴位,強調「氣至有效」。
- 簡效為本:手法簡練而重實效,符合《內經》「效之信,若風之吹雲」的治療理念。
-
師承與影響
弟子程高繼承其術,再傳至郭玉(東漢宮廷醫官),使涪翁一脈針法成為宮廷醫學的一部分。郭玉更提出「醫者意也」的觀點,延續涪翁重視臨證靈活的學術特色。
學術背景探析
涪翁的醫學思想可能受先秦至漢初醫籍(如《黃帝內經》)啟發,並融入個人臨床心得:
- 經絡理論:強化針刺與經絡氣血運行的關聯性。
- 樸素辨證:從脈象與症狀推斷病機,體現早期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。
其生平雖隱逸,然醫術透過口傳與著述影響後世,被視為漢代民間針灸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