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腫者治其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浮腫者治其經」探析

「浮腫者治其經」為《素問·咳論》所載之取穴法則,屬中醫針灸治療水腫病症之重要理論依據。此原則強調針對浮腫之症,當以調理相關經脈之「經穴」為主,與「治藏者治其俞」「治府者治其合」並列,體現中醫「辨證取穴」之整體思維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經脈與水液代謝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,水腫成因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而三臟所屬經脈(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)為水液運化之關鍵通路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,經脈「內屬腑臟,外絡肢節」,故浮腫雖顯於肌表,實則根源於經氣失調,取經穴可直調經氣,通利水道。
  2. 經穴之特性
    「經穴」為五輸穴之一,位於腕踝附近,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言其主「喘咳寒熱」,具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如肺經之經渠穴、脾經之商丘穴、腎經之復溜穴,均能通過調節所屬經脈氣機,改善水濕停聚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辨經取穴

    • 面部浮腫:多責之於肺,取手太陰肺經之經渠穴,佐以列缺(絡穴)宣肺利水。
    • 下肢浮腫:常屬脾腎,取足太陰脾經之商丘、足少陰腎經之復溜,配合陰陵泉(合穴)健脾化濕。
  2. 配穴思路
    依《內經》「標本根結」理論,可遠端取經穴為主,近部取阿是穴為輔。如風水泛膚者,加風池、合谷疏風;脾虛濕盛者,配足三里、三陰交運脾。

與絡穴之區別
《太素》註明「浮腫者不可治絡」,因絡穴(如肺經列缺)偏重表淺氣血調和,而經穴更深層次調動經氣。水腫屬「經脈層次」之氣化失常,故當以經穴為本。

經典案例延伸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水腫,上氣,復溜主之。」復溜為腎經經穴,既能溫腎陽以化氣行水,又可滋腎陰而潤養經脈,體現經穴雙向調節之妙。

此理論至今指導臨床,如現代針灸治療腎病性水腫,常取復溜、陰谷(合穴)相配,佐證「治經」之深遠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