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浮腫是指全身水腫,按之凹陷者。《內經》把浮腫稱作“水”、“水腫”,並分為“風水”、“石水”、“涌水”等證候;《金匱要略》又稱“水氣”,設有專篇論述,並分為“風水”、“皮水”、“正水”、“石水”數種;元、朱丹溪則分成“陽水”、“陰水”兩大類,為後世所宗。皮膚浮腫應有“水腫”和“氣腫”之分。前者皮膚腫脹而有水色,按之陷下不起;後者皮色不變,按之即起。本節所論者是水腫。此外,若浮腫偏於下肢者,參見“足腫”節。婦科的“妊娠腫脹”、“產後浮腫”,另設專篇討論,不屬本節論述範圍。

常見證候

風寒襲肺浮腫:眼瞼先腫,來勢迅速,繼而四肢及全身皆腫,畏惡風寒,或伴發熱,骨節痠痛,溲少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
風熱犯肺浮腫:突然眼瞼和面部浮腫,發熱惡風,咳嗽,咽紅腫痛,溲短少,舌邊尖微紅,苔薄黃,脈浮數。

水濕困脾浮腫:肢體浮腫,起病緩慢,病程較長,腫勢多由四肢而起,腹部、下肢明顯,身重困倦,胸悶泛惡,口淡,溲清而短,舌苔白膩,脈沉緩或沉遲。

陽虛浮腫:水腫腹腰以下為甚,反復不癒,按之凹陷不起,神倦肢冷,納減便溏,小便量少,色清,舌質淡,苔薄白水滑,脈沉緩。

腎陽虛浮腫:全身水腫,腫勢多先由腰足始,腰以下腫明顯兩足內踝尤劇,腰膝痠軟沉重,陰囊濕冷,怯寒肢冷,小溲量少色清,舌淡胖,苔白,脈沉細弱。

氣血兩虛浮腫:漸見面部、四肢浮腫,面色白或萎黃,唇淡白,頭暈心悸,氣短,納少體倦,精神不振,舌質淡少苔,脈虛細無力。

鑒別分析

風寒犯肺浮腫與風熱犯肺浮腫:前者因外感風寒,肺氣閉鬱,失於宣發肅降。肺失肅降則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液輸布和排泄發生障礙,導致水濕停留,出現小便不利和水腫;後者為風熱上受,肺失清肅,肺為水之上源,肺氣閉鬱,失於清肅則不能調調水道,發為水腫。兩者病位皆在肺,肺位上焦,上焦水道不通,故腫勢以眼瞼與頭面部為著。鑒別時,前者有風寒在表的惡寒重發熱輕、骨節痠痛等風寒之邪客於足太陽之表,太陽經氣不舒等表現;後者有風熱犯表的發熱重惡寒輕、咳嗽咽紅、溲短赤等風熱特點。前者脈多見浮緊;後者脈多見浮數。前者苔多薄白;後者苔多薄黃。治療原則,兩者皆發表,但風寒犯肺浮腫應疏解風寒、宣肺利水,可用麻黃加朮湯;風熱犯肺浮腫應辛涼宣肺、清熱利水,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
水濕困脾浮腫與脾陽虛浮腫:水濕困脾浮腫多由脾氣素虛,無力運化水濕,濕聚困脾,或涉水淋雨,久居濕地,寒濕內侵,留滯中焦,脾為濕困,運化失職,水濕不得下泄,泛於肌膚發為水腫。脾主四肢,脾為濕困發為水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