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浮腫
證名,為水腫病之常見證候,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。其病機可分虛實兩類,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水液代謝失常,泛溢肌膚而成。
虛證浮腫
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虛弱,氣化無力,水濕停聚所致。
- 肺虛:肺主通調水道,若肺氣不足,則水液不得宣發肅降,聚而為腫,常見面浮肢腫,氣短喘息。
- 脾虛:脾主運化水濕,脾陽不振則土不制水,水濕泛溢,症見四肢浮腫,按之凹陷,脘腹脹滿。
- 腎虛:腎為水臟,主司水液代謝。腎陽不足則氣化失司,水無所主,泛溢肌膚,症見腰以下腫甚,畏寒肢冷。
治法:以溫補脾腎為主,兼以利水。
- 脾虛水停:方用實脾飲(《濟生方》),溫脾陽,行氣利水。
- 腎陽虛衰:方選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或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,溫腎助陽,化氣行水。
實證浮腫
多因水濕壅盛,三焦氣化不利,水液停聚肌膚所致。症見全身浮腫,按之凹陷難起,腹脹堅滿,二便不利。
治法:以攻逐水濕為主,通利二便。
- 水濕壅盛:方用牽牛散(《證治匯補》),瀉下逐水,適用於遍身浮腫、腹脹如鼓者。
- 濕熱蘊結:可選疏鑿飲子(《濟生方》),分消濕熱,通利水腫。
相關證候辨析
浮腫與水腫密切相關,然水腫涵蓋範圍更廣,浮腫多指水腫之輕淺者,或局部腫脹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(參見水腫、氣腫等條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