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翳

浮翳,又稱「浮翳內障」,為中醫眼科病名之一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。此症特徵為患者瞳仁周圍出現白色翳障,狀如冰片,光潔透亮,多從眼小眥(內眼角)初發,漸向黑睛(角膜)蔓延。其病程緩慢,初期無明顯痛癢,亦無赤脈纏繞,與風熱實證所致翳障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浮翳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脾虛氣弱,清陽不升,目失所養而成。肝開竅於目,腎主藏精,若肝腎陰虛,則目竅失潤;脾虛則水穀精微不化,清陽之氣不能上承於目,皆可導致翳膜漸生。此外,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年老體衰,亦為誘發因素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外觀特徵:翳障色白如冰,浮於黑睛表面,邊緣清晰,呈環狀或片狀,透明度較高,與凝脂翳等實熱翳障之渾濁厚膩不同。
  2. 自覺症狀:初期視物微昏,如隔薄霧,日久視力漸降,但無畏光流淚、紅腫疼痛等實熱證候。
  3. 病位演變:多從眼內眥或外眥起始,緩慢向瞳仁方向侵蝕,嚴重者可遮蔽瞳神,影響視力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冰瑕翳:翳薄如冰,但屬外障範疇,多因風熱外襲或外傷所致,常伴赤脈。
  • 棗花翳:翳障形如棗花,多與肝火上炎或濕熱上蒸相關,病勢較急。
  • 雲翳:翳厚如雲,多為外障遺跡,透明度低,與浮翳之清透有異。

治療原則

以補益肝腎、健脾益氣為主,佐以退翳明目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杞菊地黃丸:滋養肝腎,適用於肝腎陰虛者。
  • 益氣聰明湯:升發清陽,適用於脾虛氣弱、清陽不升者。
  • 石決明散:退翳明目,可酌加穀精草、木賊草等輕清之品。

浮翳屬慢性內障眼病,治療需注重整體調理,結合針灸(如取睛明、承泣等穴)或外用中藥熏洗,以助翳消目明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翳先分虛實」,浮翳既屬虛證,當以補虛為本,不可妄用苦寒攻伐之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