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虛

浮虛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一種輕微浮腫之症候,其特徵為按壓患處後,肌膚可暫時凹陷,但隨即復起,與深層水腫之按陷不起有所區別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陽明所至為浮虛」,意指陽明經氣異常時,可引發此類浮腫現象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病因病機
    浮虛多與氣機失調、水濕停滯相關,常見於以下情況:

    • 陽明經氣不暢:陽明屬胃與大腸,主燥化水穀。若陽明受邪或功能失司,水濕不化,可溢於肌表成浮虛。
    • 肺脾氣虛: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。若肺脾氣虛,水液代謝失常,可致輕度浮腫。
    • 風邪外襲:風性開泄,襲表時可擾動衛氣,使水濕外泛肌膚。
  2. 與其他水腫的區別

    • 按壓反應:浮虛按之凹陷即起,與「按之沒指」的陰水(如脾腎陽虛水腫)不同。
    • 病位深淺:浮虛多屬表證或半表半裡,水濕停於皮腠;而重度水腫常責之臟腑,如腎病水腫。
  3. 相關證型

    • 風水相搏:見於外感風邪後,浮腫驟起,伴惡風、脈浮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風水證。
    • 濕鬱肌表:因濕邪困阻,浮腫輕微,身重倦怠,苔白膩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素問》外,《傷寒論》亦提及「風水」之浮腫,與浮虛概念相通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虛浮者,皮薄光亮,按之即起」,進一步描述其外候特徵。

臨床意義

浮虛作為早期或輕度水濕病的表現,提示氣化不利或表邪未解,中醫治療常以宣肺解表、健脾化濕為主,如越婢湯、防己黃耆湯等方劑加減。此症若遷延不愈,可能轉為深層水腫,需辨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