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別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別穴

別穴,又稱「經外穴」,為中醫經穴分類名詞之一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。其意指不在傳統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循行路線上的腧穴,然具特定治療作用,故歸類為「經外奇穴」。此類穴位雖未隸屬正經系統,但臨床應用廣泛,部分別穴甚至具備與正經腧穴相似之療效,且多為歷代醫家經驗累積所發現。

別穴之特點

  1. 定位獨立性:別穴多散佈於體表,不受經脈循行限制,如「太陽穴」位於眉梢與目外眥之間,非屬任何經脈,卻為緩解頭痛、目疾之要穴。
  2. 臨床實效性:部分別穴療效顯著,如「十宣穴」位於十指尖端,常用於急救昏迷、高熱;「四縫穴」於手指掌面中節,主治小兒疳積。
  3. 歷史淵源:部分別穴後被納入正經系統,如「風市穴」原為唐代《千金要方》記載之經外穴,後歸入足少陽膽經。

別穴與正經腧穴之關係

雖別穴不屬正經,然其作用機制仍與經絡理論相關。中醫認為,氣血運行遍佈全身,別穴多位於氣血匯聚或反應敏銳處,刺激之可調節局部或整體氣機。例如「夾脊穴」沿脊柱旁開0.5寸分佈,雖非正經所過,卻能通調相應節段之臟腑功能。

歷代醫籍如《針灸甲乙經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皆收錄大量別穴,反映其於針灸學之重要性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部分別穴對應神經節段或反射區,佐證其科學性。

總言之,別穴作為經穴系統之補充,豐富了中醫治療手段,其臨床價值與理論內涵,仍待進一步發掘與驗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