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心

浮心為中醫推拿學中之特定穴位,出自清代醫家駱如龍所著《幼科推拿秘書》。其定位於腕部大橫紋之橈側邊緣,即靠近拇指一側之腕關節皺褶處。此穴屬手太陰肺經所過區域,與經絡氣血之調節密切相關。

在中醫理論中,浮心穴之作用主要與「肺主氣」及「心主血脈」之生理功能相聯。肺經循行於上肢內側,浮心穴位處肺經分野,故刺激此穴可調理肺氣,緩解胸悶、咳嗽等肺系症狀。此外,腕部大橫紋周邊穴位多與心神相關,浮心穴亦能間接影響心氣,用於小兒推拿時,常配合其他穴位以安神定驚。

臨床應用上,浮心穴多用於小兒推拿手法,如「揉浮心」或「按浮心」,以輕柔指法操作,可疏通局部經氣,改善腕關節活動不利。其配伍穴位常選用內關、太淵等,以增強理氣寬胸之效。

從經絡學角度,浮心穴所在位置鄰近「太淵穴」(肺經原穴),二者皆屬肺經要穴,然浮心偏重於局部氣機調暢,而太淵更主全身氣血之根本。此差異反映中醫穴位「同經異治」之特色,亦體現推拿穴位與針灸穴位在應用上之互補性。

歷代醫籍對浮心穴之記載雖簡,然其定位與功能符合中醫「近治作用」原則,即穴位對所在部位及鄰近臟腑具調節之效。現代中醫推拿繼承此傳統,將浮心穴納入腕部調理之常用選穴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