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浮熱
定義與病機
浮熱為中醫病狀名詞,泛指體表或上焦出現的輕度熱象,其病機可分為兩大類:
-
外感初期之表熱
- 屬「表證」範疇,因風熱或溫邪侵襲衛分,正邪交爭於肌表所致。
- 臨床表現為微發熱、惡風、頭痛、咽癢、脈浮數等,熱勢較輕淺,如《傷寒論》太陽病初期的「發熱惡寒」。
- 此類浮熱需與「壯熱」(裏熱熾盛)區分,治法以辛涼解表(如銀翹散)或疏風透邪為主。
-
陰盛格陽之假熱
- 因體內陰寒極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,形成「真寒假熱」之危象,屬《傷寒論》「少陰病」範疇。
- 症狀可見身熱面赤、口乾欲飲(但飲不多)、手足躁動,然其熱感淺表,且伴隨下利清穀、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等裏寒徵象。
- 此為「戴陽證」或「格陽證」,需急予通脈四逆湯類回陽救逆,不可誤用寒涼。
鑑別要點
- 外感浮熱:熱勢輕,伴表證,脈浮;陰盛浮熱:熱象與裏寒並見,脈沉微。
- 外感者病位在衛分,陰盛者病根在少陰,二者虛實迥異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浮熱與「虛陽外越」概念相關,清代醫家鄭欽安於《醫理真傳》強調「辨識陰陽」之關鍵,此類假熱若誤治恐致陽脫。
- 溫病學派則重視浮熱作為衛分證初期的標誌,發展出「透熱轉氣」等治法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不涉臨床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