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浮熱,病狀名。
- 指外感初期的輕症發熱。
《醫學入門》:「浮熱,初感風寒,未入陽明,則為浮熱。」
《景岳全書》:「初感風寒,未入陽明,則為浮熱,其脈浮數,其色淡白,其身不熱,其汗不出,其頭痛,其鼻塞,其咽乾,其咳嗽,其胸滿,其煩躁,其小便清長,其大便溏薄,其舌苔薄白,其口不渴,其飲食如常,此為浮熱也。」
- 指陰寒盛於內,虛陽浮於外的真寒假熱。
《景岳全書》:「浮熱者,陽虛而陰盛,陽浮於外,陰伏於內,故名浮熱。其脈浮而無力,其色淡而無光,其身不熱,其汗不出,其頭痛,其鼻塞,其咽乾,其咳嗽,其胸滿,其煩躁,其小便清長,其大便溏薄,其舌苔薄白,其口不渴,其飲食如常,此為浮熱也。」
浮熱是一種常見的病症,多由外感風寒引起,其主要症狀為發熱、頭痛、鼻塞、咽乾、咳嗽、胸滿、煩躁等。浮熱的治療以解表散寒為主,可用麻黃湯、桂枝湯等方劑治療。如果浮熱是由陰寒盛於內、虛陽浮於外引起的,則需要使用溫陽散寒、補益脾胃的藥物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