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浮氣指運行於人體淺表部位的氣,其特性輕浮、活動性強,主要與衛氣相關聯。《靈樞·衛氣》明確指出:「其浮氣之不循經者,為衛氣。」此處強調浮氣不循行於經脈之內,而是散佈於體表,發揮護衛肌表、溫養腠理、調節汗孔開闔等作用。

浮氣與衛氣的關係

衛氣為人體正氣之一,源於水穀精微,由脾胃運化而生,其性「慓疾滑利」,即活動迅速、流動性強。衛氣可分為兩部分:

  1. 循經之衛氣:依附於經脈運行,與營氣相伴。
  2. 不循經之浮氣:脫離經脈束縛,散佈於皮膚、肌肉之間,形成人體最外層的防禦屏障。

浮氣的特性使其能快速反應外邪侵襲,如風寒暑濕等病邪犯表時,浮氣會率先與之相爭,表現為惡寒、發熱等表證。

浮氣的生理功能

  1. 溫煦肌表:浮氣具有溫養作用,維持體表溫度,使肌肉腠理得其所養。
  2. 防禦外邪:浮氣佈於體表,如同「衛兵」,抵禦外邪入侵,是正氣抗邪的第一道防線。
  3. 調節汗液:通過控制腠理開闔,浮氣參與汗液排泄,影響體溫與津液代謝。

浮氣與病理表現

若浮氣不足或運行失常,可能導致以下病機:

  • 衛外不固:易感外邪,反覆感冒、自汗。
  • 腠理疏鬆:浮氣失於固攝,可見無汗或汗出過多。
  • 表氣鬱閉:浮氣運行受阻,可出現惡寒無汗、皮膚緊繃等症。

浮氣與治療原則

中醫臨床調治浮氣,多從調和營衛入手,如《傷寒論》桂枝湯即通過調動營衛之氣,使浮氣恢復正常運轉。此外,針灸取穴亦注重淺刺皮部(如毛刺、半刺等技法),以激發浮氣,增強衛外功能。

浮氣的概念,體現中醫對人體多層次防禦系統的細膩觀察,其理論不僅指導外感病的辨治,亦為養生調護提供依據,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