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萍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萍障

病證名,屬目疾範疇,又稱「聚開障」。此名首見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書中描述:「如翳非翳,或圓或缺,痛則見之,不痛則隱,來去無時,聚散不一,因謂之浮萍。」意指黑睛(角膜)表面生翳,其狀若浮萍,時隱時現,發作時伴隨疼痛,緩解時翳障消散,病情反覆遷延,難以根治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浮萍障多因風熱外襲、肝火上炎,或陰虛火旺所致。風熱之邪客於目絡,鬱久化火,灼傷黑睛;或肝鬱化火,上攻於目,燔灼津液,形成翳障;亦有因久病陰虛,虛火上炎,燻蒸目竅,致使黑睛失養,翳障時發時止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目赤澀痛,畏光流淚,視物模糊。檢視眼部,可見黑睛表面出現灰白色翳障,形態不一,或圓或缺,邊緣模糊,時而凝聚,時而散開。發作時疼痛明顯,緩解時翳障隱伏,然易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型:翳障初起,目赤腫痛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肝火上炎型:翳障凝聚,疼痛劇烈,頭痛口苦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3. 陰虛火旺型:翳障反覆發作,眼乾澀痛,眩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以疏風清熱、瀉肝明目、滋陰降火為主,依據證型選方用藥。風熱者宜用銀翹散加減;肝火熾盛者可用龍膽瀉肝湯;陰虛火旺者則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。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、退翳明目之眼藥點目。

古籍記載
除《目經大成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類似病症,稱其「翳如浮萍,乍聚乍散」,並強調此疾與肝膽鬱熱密切相關,治療需注重疏肝解鬱、清熱退翳。

浮萍障屬目科頑疾,其特點在於病情反覆,治療需審證求因,標本兼顧,方能緩解症狀,減少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