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漚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浮漚丁
浮漚丁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十三丁」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其名「浮漚」意喻瘡形如水泡浮於表面,特徵鮮明,與其他疔瘡有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浮漚丁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內蘊濕熱,毒邪聚於肌膚,氣血壅滯而成。其病位淺表,毒邪初聚,故瘡形雖顯而根腳未深。
臨床表現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詳述其狀:「瘡體曲圓,少許不合,長而狹如薤葉大,內黃外黑。」具體特徵如下:
- 形態:瘡面呈彎曲圓形,邊緣稍不整齊,形似薤葉(野蒜葉),狹長而略扁。
- 色澤:外皮色黑,內裡色黃,形成鮮明對比。
- 痛感:外黑處按壓或刺之不痛,內黃處則觸之痛甚,此為毒邪聚於內、外皮氣血阻滯之象。
鑑別診斷
浮漚丁需與其他疔瘡相區別:
- 蛇眼丁:瘡頭黑亮如蛇眼,根腳深硬。
- 紅絲丁:伴紅絲上竄,走竄迅速。
浮漚丁瘡形相對表淺,色澤分層明顯,痛感有別,可資辨識。
治法
歷代醫家多參照「疔瘡」通法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為主:
- 內治:
- 可選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加減,以清解熱毒。
- 若兼濕熱,佐以黃連解毒湯,加強瀉火利濕之效。
- 外治:
- 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,以清熱消腫。
- 瘡成未潰時,以千捶膏貼敷,促其消散或潰膿。
古籍考據
除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外,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浮漚丁屬「風熱結聚」之證,強調「毒輕者易散,重者防內陷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歸納其為「淺表疔毒」,治法與疔瘡互通,但需注意其色澤分層之特異性。
浮漚丁雖非常見疔證,然其獨特形色與病機,體現中醫對外科疾病細緻的觀察與辨證思維,值得臨床研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