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漚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浮漚丁,病名。十三丁之一。見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內有:「十二曰浮漚丁,其狀瘡體曲圓,少許不合,長而狹如薤葉大,內黃外黑,黑處刺不痛,內黃處刺之則痛。」證治可參見疔瘡條。
浮漚丁,又名浮漚瘡,是一種皮膚病。其特點是患處皮膚呈曲圓形,略微隆起,長而狹窄,如同薤葉大小,內部呈黃色,外部呈黑色,用針刺黑色部位不痛,刺黃色部位則疼痛。
浮漚丁的病因是由於風熱之邪侵襲人體,導致肌膚腠理受損,毒邪內蘊,凝聚成瘡。其發病部位多見於頭面、四肢等處。
浮漚丁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等中藥煎水內服,或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中藥外敷。
浮漚丁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1、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澡,勤換衣。 2、避免接觸不潔物品。 3、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 4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如果出現浮漚丁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