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脈詳解

浮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在於脈位表淺,輕按即可觸及,稍加重按則脈勢稍減但不至空虛,舉指時仍感脈動充盈。《脈經》有云:「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」此脈象多主表證,反映邪氣侵襲肌表,正氣奮起抗邪,氣血趨向於外,故脈現浮象。

浮脈之辨證分型

  1. 表實證:浮而有力,多見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初期,如感冒、傷寒太陽病等。因邪盛正未虛,脈氣鼓動有力,故按之充實。
  2. 表虛證:浮而無力,常見於衛陽不固、腠理疏鬆之證,如氣虛感冒或自汗患者。此因正氣不足,抗邪力弱,脈雖浮卻顯鬆軟。
  3. 虛陽外浮:久病重病者,若見浮大無根之脈,多屬陰竭陽越、真元外脫之危候。此非表證,而是陽氣失守,浮散於外所致,如亡陽、脫證等。

浮脈之機理

浮脈的形成與氣血運行狀態密切相關。《內經》提出「浮為在表」,意指外邪襲表時,人體衛氣趨向體表抗邪,脈道受氣血充盈而顯浮象。此外,肺主皮毛,外感病初期肺氣宣發失常,亦可影響脈位。然若內傷久病見浮脈,則多屬「陰不斂陽」,需結合四診細辨。

浮脈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瀕湖脈學》:「浮脈惟從肉上行,如循榆莢似毛輕。」形容浮脈如輕觸樹皮或羽毛,浮淺易得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太陽病篇多見浮脈,如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」,明確其與表證之關聯。

浮脈之鑑別

需與相似脈象區分:

  • 芤脈: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主失血傷陰。
  • 洪脈:浮而盛大,來盛去衰,主熱盛。
  • 濡脈:浮細軟弱,主濕困或氣血不足。

浮脈為臨床常見脈象,其辨證須結合脈力、兼脈及全身症狀,方能準確判斷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