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浮脈

浮脈是一種脈象,其特點是脈位浮淺,輕取即得,按之稍減而不空,舉之泛泛而有餘。《脈經》中說:「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」浮脈主病在表。浮而有力為表實;浮而無力為表虛。多見於感冒,某些急性熱病初期。但應注意某些久病陽氣虛損而不能內守,浮越於外,也可見浮大無力的脈象。

浮脈的形成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陽氣不足:陽氣不足,不能溫煦肌表,則脈位浮淺。
  2. 陰寒內盛:陰寒內盛,阻遏陽氣,則脈位浮淺。
  3. 氣血不足:氣血不足,不能充盈脈道,則脈位浮淺。
  4. 痰飲阻滯:痰飲阻滯,阻遏陽氣,則脈位浮淺。
  5. 風邪外襲:風邪外襲,犯及肌表,則脈位浮淺。

浮脈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脈位浮淺:輕取即得,按之稍減而不空,舉之泛泛而有餘。
  2. 脈力浮弱:浮而有力為表實;浮而無力為表虛。
  3. 脈象多變:浮脈的脈象多變,可見到浮緊、浮滑、浮數等變化。
  4. 伴隨其他症狀:浮脈常伴隨有頭痛、發熱、咳嗽、胸悶、腹脹等症狀。

浮脈的診斷,主要根據脈位浮淺、脈力浮弱、脈象多變等特點進行。

浮脈的治療,應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。如果是陽氣不足所致的浮脈,可用補陽益氣的方法治療;如果是陰寒內盛所致的浮脈,可用溫陽散寒的方法治療;如果是氣血不足所致的浮脈,可用補氣養血的方法治療;如果是痰飲阻滯所致的浮脈,可用化痰散結的方法治療;如果是風邪外襲所致的浮脈,可用疏風解表的方法治療。

浮脈是中醫臨床常見的脈象之一,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