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浮絡
浮絡為中醫絡脈系統之重要組成部分,屬皮部所轄之淺表絡脈。其名源於其分布特徵——浮顯於體表,清晰可見,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所載:「視其部中有浮絡者……」,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更進一步闡釋,楊上善註曰:「浮謂大小絡見於皮者也」,意指浮絡乃顯露於皮膚表層的細小絡脈。
經絡體系中的定位
中醫理論中,經絡系統包含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絡脈。浮絡屬絡脈分支,較孫絡更為淺表,分布於皮部。皮部按十二經脈分區,故浮絡亦依其所屬經脈劃分,如手太陰肺經之浮絡顯現於肺經皮部區域。此分區特性使浮絡成為外邪侵入之門戶,亦為體內病變反映於外之窗口。
診斷意義
浮絡之色澤與形態變化為中醫望診之關鍵依據:
- 色澤辨證:
- 青色:多主寒證、痛證或氣滯血瘀。
- 赤色:常見於熱證,若絡脈充盈鮮紅,或提示實熱;淡紅則可能為虛熱。
- 黑色:多屬血瘀日久或寒凝重症。
- 黃色:常與脾虛濕蘊相關。
- 形態觀察:
- 浮絡迂曲擴張者,多為氣滯血瘀;細弱隱現者,或屬氣血不足。
臨床應用
浮絡不僅用於診斷,亦為外治法的施術部位。如刺絡放血療法,常選取浮絡顯現處點刺,以瀉邪熱、化瘀滯。此外,浮絡的異常變化可輔助辨識經氣盛衰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經脈者,所以能決死生,處百病」,而浮絡作為經脈之延伸,其觀察對判斷疾病深淺具有重要意義。
理論延伸
浮絡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。衛氣循行於體表,溫養皮部,其盛衰可影響浮絡的顯隱。若衛陽不足,浮絡多隱伏不顯;外邪束表時,浮絡則可能充血浮露。此現象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,彰顯浮絡作為內外病機聯繫紐帶的角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