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疽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浮疽漏,中醫病名。指頸部或腋下因生瘰癧日久不愈而生漏管者。出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。該病多因憂郁思慮而得。症見頸部或腋下生核,同時伴有潮熱、盜汗或面色蒼白、精神疲乏等全身症狀,久不愈患處可成漏症。初宜內服犀角散。破潰有膿者可用雄黃0.3克,白礬0.3克,龍膽1克,細辛15克,川大黃15克,地膽15克,石決明0.3克,續斷0.3克,庵(艹閭)根0.3克等為末外敷,或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醫治。相當於頸或腋部淋巴結核漏。
浮疽漏,又名浮瘰漏,是一種頸部或腋下因生瘰癧日久不愈而生漏管的疾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記載:「浮疽漏者,頸腋生核,久不愈,生漏管也。其因憂郁思慮,則氣血不和,結聚成核,久則生漏。」
浮疽漏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頸部或腋下生核,同時伴有潮熱、盜汗或面色蒼白、精神疲乏等全身症狀。久不愈的患處可成漏症,即在患處出現漏管。
浮疽漏的治療方法,首先應內服犀角散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。破潰有膿者,可用雄黃、白礬、龍膽、細辛、川大黃、地膽、石決明、續斷、庵根等外敷。此外,也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。
浮疽漏的預防方法,主要是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過度勞累,注意飲食衛生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浮疽漏是中醫病名,相當於頸或腋部淋巴結核漏。由於其發病原因複雜,治療方法也較為多樣,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