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疽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疽漏

浮疽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頸部或腋下因瘰癧(淋巴結結核)日久不愈,形成漏管之症。此病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,屬「漏症」範疇,多因情志鬱結、氣血虧虛,或陰虛火旺,痰毒凝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與情志失調相關,憂思鬱怒傷肝,肝氣鬱結化火,灼津成痰;或素體陰虛,虛火內熾,煉液為痰,痰火互結,阻滯經絡,久則腐肉成膿,潰破成漏。其病位在肝膽經脈所過之處(頸側、腋下),與肺腎陰虛亦有密切關聯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頸部或腋下生核(瘰癧),質硬可動,漸增大黏連,伴潮熱、盜汗、顴紅、口乾咽燥等陰虛癥狀;日久核塊軟化潰破,流出稀薄膿液,形成竇道,反覆難癒。全身可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食少消瘦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期(痰火鬱結)

    • 主症:結核堅硬,推之可動,微痛,伴心煩易怒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清熱,化痰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犀角散加減(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),或柴胡清肝湯合消瘰丸。
  2. 成膿期(熱毒壅盛)

    • 主症:結核腫痛加劇,皮色轉紅,按之波動,伴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托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透膿散加減,外敷雄黃散(雄黃、白礬、龍膽、細辛等研末調敷)。
  3. 潰後(氣陰兩虛)

    • 主症: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,低熱纏綿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陰,生肌斂瘡。
    • 方藥:內托黃耆散或知柏地黃丸加減,外用生肌玉紅膏。

外治法

  • 未潰:可貼敷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。
  • 已潰:以藥線引流,外摻九一丹祛腐,膿盡改用生肌散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瘰癧日久,串通成漏,膿水淋漓,宜補氣血、調脾胃為要。」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陰虛火旺者需滋腎清肝,佐以軟堅散結。

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淋巴結核性竇道」,治療需結合患者體質,標本兼顧,調理肝脾腎三臟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