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浮筋
浮筋為推拿穴位名,又稱「赤筋」,屬中醫外治法中常見的經筋反應點。其名源於筋脈浮露於體表之象,多見於四肢末端或關節周圍,尤以手部為著。中醫理論認為,浮筋顯現與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,常反映體內風、熱、濕邪滯留,或局部經絡壅塞。
經絡與病機
浮筋所在多與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相關。肺主氣,大腸主津,若外感風熱或內生濕火,易使氣血壅滯於絡脈,致筋絡浮張。如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:「筋者,束骨而利機關」,浮筋外顯提示筋脈失於濡養或受邪擾,可伴見局部痠脹、麻木或熱感。
診斷意義
臨床觀察浮筋之色澤、形態可輔助辨證:
- 色赤而浮:多屬熱證,常見於外感風熱或肝陽上亢。
- 色青紫暗滯:提示氣滯血瘀,或寒客經脈。
- 筋絡扭曲怒張:或為痰濕阻絡,氣機不暢之象。
推拿與刺絡應用
浮筋為推拿重點施術部位,以揉、撥、捋等手法鬆解筋結,通調氣血。若屬實熱證,可配合刺絡放血,於浮筋顯著處點刺出血,引邪外達。此治法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之理,尤適用於痺證、暑熱煩悶等症。
與其他筋穴關係
浮筋與「青筋」(多屬寒瘀)、「紫筋」(主血瘀)並列,同屬筋脈異常顯露之徵,然病機各異。赤筋偏重熱象,青筋偏於寒凝,臨床需結合四診合參,以明病性。
此穴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調筋活絡,恢復氣血周流,從而達至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