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浮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浮刺

浮刺為中醫針灸學術語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十二節刺法」之一,專用於治療因寒邪侵襲所致之肌肉攣急、拘緊不舒等病證。其操作特點在於「淺刺傍入」,針尖斜向病所,進針時輕淺上浮,不深入肌層,以達疏泄寒邪、緩解筋急之效。

理論依據

《靈樞·官針》明言:「浮刺者,傍入而浮之,以治肌急而寒者也。」此刺法契合中醫「寒性收引」之病理特點。寒邪客於肌表,易致經絡氣血凝滯,筋肉失於溫煦而攣急。浮刺透過淺層刺激,既可宣散表寒,又能避免深刺傷正,符合「刺衛無傷營」之原則。

操作要領

  1. 選穴定位:以患處鄰近腧穴或阿是穴為主,如肩背拘急取風門、天宗,小腿轉筋取承山、飛揚等。
  2. 進針角度:針體與皮膚呈15°至30°斜刺,輕緩捻轉進針,針尖朝向病所。
  3. 深度與手法:針入皮下約0.3至0.5寸,以得氣為度,不行提插,可配合輕微捻轉或溫針法以增強溫通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浮刺尤擅長治療寒邪為患之表證與筋肉病症,如:

  • 風寒襲表:項背強痛、惡寒無汗,可配風池、大椎。
  • 寒客筋脈:腓腸肌痙攣(轉筋)、肩凝症(五十肩),常結合局部艾灸。
  • 皮部氣滯:皮膚麻木不仁,配伍淺刺多針法。

與他刺法之異同

  • 與毛刺之別:毛刺為「刺浮痹皮膚」,僅淺刺皮表;浮刺則斜透肌腠,兼及衛分。
  • 與直刺異:直刺深達筋骨,主治內臟病;浮刺偏重淺層經筋病。

此刺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思想,透過輕淺透邪,調和營衛,為表證及筋痹之重要外治手段。歷代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亦推崇其「祛邪不傷正」之特點,臨證時可靈活配伍溫灸或拔罐,共奏散寒舒筋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