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服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服氣
服氣,又稱「食氣」,為中醫與氣功修煉中的重要術語,指通過調息行氣以養生修身的功法。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並於漢晉隋唐時期發展成熟,成為傳統導引養生術的核心內容之一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氣」是構成人體與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《黃帝內經》載:「氣者,人之根本也。」服氣功法通過調節呼吸與行氣,促進體內氣血運行,以達到平衡陰陽、疏通經絡的效果。其作用機制與中醫「氣化論」密切相關,強調以呼吸導引推動「真氣」在經脈中的流轉,進而調和臟腑功能。
歷史文獻記載
- 馬王堆帛書《卻穀食氣》
西漢早期出土的文獻中已有專篇論述「食氣」,如《卻穀食氣》記載:「食氣者為呴炊,則以始臥與始興。」說明服氣需配合特定時辰(如臥時、晨起)修煉,以契合自然之氣。 - 《晉書·張忠傳》
記載隱士張忠「清虛服氣,餐芝餌石」,反映服氣常與辟穀、服餌等養生法並用,為六朝士人修習之風尚。
功法分類與操作
服氣功法包含多種技術環節,可分為主體步驟與輔助手段:
- 主體功法
- 調氣:調整呼吸節奏,使氣息綿長均勻。
- 淘氣:通過深長呼吸「淘洗」體內濁氣,如《雲笈七籤》所述「吐故納新」。
- 嚥氣:將外氣嚥下,導引至丹田或特定經穴,稱為「嚥氣內養」。
- 閉氣:吸氣後暫停呼吸,以蓄積內氣,增強氣化作用。
- 輔助技法
- 導引按摩:配合肢體伸展或穴位按壓,助氣血流通。
- 咽津:吞嚥口中津液,以滋潤臟腑,如《黃庭經》「漱咽靈液災不干」。
養生作用
- 培補元氣:通過呼吸調攝,強化「先天之氣」與「後天之氣」的轉化,改善虛損。
- 通經活絡:行氣時意守經脈(如任督二脈),可化解氣滯血瘀,預防疾病。
- 協調辟穀:服氣常作為「卻穀」(斷食)時的輔助手段,以氣代食,減輕飢感。
發展與流變
服氣術於六朝至唐代達鼎盛,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亦收錄相關功法。宋代後因內丹術興起,服氣逐漸融入更複雜的修煉體系,但其核心呼吸法仍影響後世氣功與太極等養生術。
服氣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結合自然氣息與人體內氣,為傳統養生文化中兼具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法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