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拂拂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拂拂發熱
拂拂發熱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體表出現輕微而持續的溫熱感,其熱勢如同羽毛輕拂皮膚,或如微風吹拂之狀,與「翕翕發熱」同義。《內外傷辨惑論·辨寒熱》記載:「翕翕發熱,又為之拂拂發熱。」此類發熱多屬表證範疇,常見於外感病初期,因邪氣客於肌表,衛陽與邪相爭所致。
病因病機
拂拂發熱多因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體表,導致營衛失調。風寒外束,腠理閉塞,正氣抗邪於外,故見發熱;若風熱犯表,則熱勢稍顯,伴見口微渴、脈浮數等症。此外,此證亦可能見於內傷雜病中氣虛或陰虛生熱者,然其熱勢較外感為輕,且多伴隨相應虛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體表微微發熱,觸之肌膚不甚灼手,熱勢起伏不定,或伴有輕微惡風、頭痛、鼻塞等表證症狀。若屬風寒,多兼無汗、脈浮緊;若屬風熱,則常見汗出、咽紅、脈浮數。
鑑別診斷
拂拂發熱需與其他類型發熱相區別:
- 蒸蒸發熱:熱勢較盛,如蒸籠之氣由內向外透發,多屬陽明經證。
- 潮熱:定時發熱,如潮汐有信,常見於陰虛或陽明腑實證。
- 往來寒熱:寒熱交替發作,屬少陽病半表半裏證。
治法與方藥
外感拂拂發熱,治宜解表祛邪:
- 風寒證:可選用《傷寒論》之桂枝湯(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),以調和營衛、辛溫解表。
- 風熱證:宜用銀翹散(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),疏風清熱、透邪外出。
若屬內傷氣虛發熱,可參考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)甘溫除熱;陰虛者則以青蒿鱉甲湯(青蒿、鱉甲、生地、知母等)滋陰清熱。
古籍論述
《內經》云:「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」指出外邪侵襲可影響氣機,導致發熱。《傷寒論》亦強調表證發熱與營衛關係密切,如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」皆可為拂拂發熱之理論依據。
此證雖屬輕淺,然辨明寒熱屬性與兼症,方能準確施治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