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怫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怫鬱是指氣機不暢,鬱結不舒的病理狀態。《傷寒論.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提到:「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,燻之。」

陽氣怫鬱是指陽氣受阻,不能正常運行,導致一系列病理表現。陽氣主要在表,其充在目,如果陽氣鬱結,就無法發揮其正常作用。

陽氣怫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外感風寒、風熱之邪,侵襲人體,使陽氣受阻,鬱結不舒。
  2.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影響到陽氣的正常運行。
  3. 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陽氣鬱結。
  4. 勞倦過度,耗傷氣血,使陽氣不足,不能正常發揮其生理作用。

陽氣怫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面色發紅,或有紅斑、丘疹等皮疹。
  2. 發熱,常在37.5℃~38℃。
  3. 頭痛、頭脹、頭重、頭昏。
  4. 目赤腫痛,流淚。
  5. 鼻塞,流清涕。
  6. 咽喉腫痛,聲音嘶啞。
  7. 胸悶,氣短,心悸。
  8. 腹脹,便溏。
  9. 舌質紅,苔薄白或黃。
  10. 脈浮數。

陽氣怫鬱的治療,以疏風解表、宣肺散寒、清熱解毒為主。常用方劑有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葛根湯、白虎湯等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陽氣怫鬱的病情較輕,一般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來緩解。如果病情較重,則需要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