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怫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怫鬱

定義
怫鬱為中醫術語,指氣機鬱滯不舒的病理狀態,多因外邪侵襲或情志失調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陽氣不得宣發,蘊結於內或滯留於表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以「陽氣怫鬱在表」描述太陽病過程中,邪氣鬱遏衛陽而生的表證現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鬱表:風寒或風熱之邪客於肌表,衛陽被遏,氣機不得透達,表現為面色正赤、發熱無汗等症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陽氣怫鬱在表」,即指此類表證,需以解表發汗(如麻黃湯、葛根湯)或熏蒸之法疏泄鬱陽。
  2. 情志內傷:七情過極(如憂思憤怒)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怫鬱,常見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,甚則化火生風,引發頭痛、眩暈。此類病機與「肝氣鬱結」相關,但怫鬱更強調氣滯的動態鬱遏特性。
  3. 痰瘀互結:氣滯日久,津液停聚成痰,血行不暢成瘀,痰瘀交阻進一步加重怫鬱,可見於癥瘕、梅核氣等病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表證怫鬱:面色緣緣正赤(持續性面部潮紅)、發熱惡寒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。
  • 裏證怫鬱:胸脘痞悶、噯氣頻作、情緒抑鬱或亢奮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緊或沉澀。
  • 化熱化火:若鬱久化熱,可見口苦咽乾、目赤、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

治療原則

  1. 解表透邪:表證怫鬱以辛溫解表(如麻黃、桂枝)或辛涼透散(如薄荷、桑葉)為主,務使邪從汗解。
  2. 疏肝理氣:內傷怫鬱常用柴胡疏肝散、四逆散等方,調暢肝氣,佐以川芎、香附行氣活血。
  3. 清泄鬱熱:若氣鬱化火,宜梔子豉湯、丹梔逍遙散清熱解鬱,或配合黃芩、連翹等藥。
  4. 化痰祛瘀:痰瘀阻滯者,可選血府逐瘀湯或溫膽湯加減,疏通經絡氣血。

與相關概念區別

  • 鬱證:泛指情志致病之氣機不暢,範圍較廣;怫鬱則側重「鬱遏」的病理動態,常見於外感或內傷初期。
  • 陽鬱:專指陽氣被遏,多屬怫鬱的一種表現形式,如四逆散證之「陽鬱四逆」。

古籍佐證
除《傷寒論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怫鬱者,陽為陰遏,不得宣越也」,強調其病機核心在於氣機壅滯。後世醫家如劉完素論「熱鬱玄府」,亦延伸怫鬱化熱之變證,豐富其理論內涵。

怫鬱作為中醫重要病機概念,貫穿外感與內傷疾病,臨床須辨明鬱滯部位與兼夾病邪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