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怫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怫熱,中醫名詞,指鬱熱。熱鬱於里,不得外泄之證。
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怫熱至。」張志聰註:「少陰司天,子午歲也。怫,鬱也。蓋少陰之火,發於陰中,故為怫熱。」
《醫經溯洄集.傷寒溫病熱病說》:「蓋怫熱自內達外,熱鬱腠理,不得泄。」
怫熱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尿黃、大便乾結等。治療上,可用清熱解毒、利濕退熱等方法。
怫熱的病因,主要有外感熱邪、內生濕熱、飲食不節等。外感熱邪,可侵犯人體,導致熱毒內蘊,鬱而化熱;內生濕熱,可由脾胃濕熱、肝膽濕熱等引起;飲食不節,可導致脾胃受損,濕熱內生。
怫熱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-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如果出現怫熱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