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怫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怫愾
怫愾為中醫專有名詞,用以描述氣機鬱滯、滿悶不舒之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,原文載:「衛之生病也,氣病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於腸胃之中。」唐代醫家楊上善於《黃帝內經太素》中註解:「怫愾,氣盛滿貌」,意指氣機壅塞、充盛於內而不得宣散之象。
病機與臨床表現
怫愾之成因多與外邪侵襲、情志失調或臟腑功能失和相關,其核心病機在於「氣機鬱滯」。衛氣行於脈外,主司溫養肌表、防禦外邪,若風寒客於腸胃或情志抑鬱,導致衛氣運行受阻,則見氣聚而滿悶,時輕時重,並可伴隨腸鳴(賁響)等症。此與《素問·舉痛論》「百病生於氣」之論相呼應,屬氣病範疇。
與相關證候之辨析
- 與「鬱證」之異同:
鬱證泛指情志不遂所致氣、血、痰、火等鬱結,範圍較廣;怫愾則專指氣機壅滯之局部滿悶感,尤常見於胸脅、脘腹。 - 與「痞滿」之關聯:
痞滿為自覺脹滿而按之柔軟無形,多因脾胃升降失司;怫愾則強調氣盛壅塞之動態,可兼見氣行竄動或腸鳴。
治法與方藥思路
歷代醫家對怫愾之治,首重調暢氣機。如《傷寒論》以四逆散疏肝理脾,解鬱透邪;《溫病條辨》則用五加減正氣散化濕行氣,均契合「結者散之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之則。臨證可依病位及兼症加減:
- 風寒客腸:配伍藿香、紫蘇等辛溫宣散之品。
- 肝氣犯胃:佐以香附、佛手等疏肝和胃。
古籍延伸探討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釋:「怫愾者,氣逆滿悶也」,並指出其可發展為「賁豚」等氣上衝逆之變證,提示氣鬱日久可能化火或挾痰瘀,需早期調理。
綜言之,怫愾一詞體現中醫對氣機失調的細膩觀察,其理論與治法至今仍指導臨床辨治氣滯相關疾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