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扶桑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扶桑骨傷
扶桑骨傷,屬中醫骨傷科病名,指顳骨與蝶骨相連處(即「扶桑骨」)因外力作用所致之損傷。此症載於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八,歸類於「腦骨傷」範疇,為頭部外傷之一。
解剖與經絡定位
扶桑骨位於頭側,為顳骨鱗部與蝶骨大翼相接之處,屬少陽經循行區域。中醫理論中,此處與「少陽經氣」密切相關,若受損傷,可影響膽經與三焦經之氣血運行,甚則擾及腦絡。
病因病機
多因跌撲、撞擊等外力直接傷及頭側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,頭部骨傷輕者僅見腫痛,重者則伴「頭暈目眩、耳鳴嘔逆」等症,此因瘀血內停、清竅失養所致。扶桑骨傷若未及時調治,瘀血久積可能化熱,或上擾神明,出現煩躁、失眠等變證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顳蝶交接處腫脹壓痛,或見皮下青紫。
- 經絡症狀:或沿少陽經放射至側頭部、耳周疼痛。
- 兼症:若傷及腦絡,可伴頭暈、耳鳴、噁心,甚則短暫昏蒙。
治法與方藥
- 外治:
- 初期宜冷敷止血防腫,後期以活血散瘀膏藥(如萬靈膏)外敷。
- 正骨手法用於骨縫錯位者,需由專業醫師操作。
- 內治:
- 氣滯血瘀證:方選「活血止痛湯」(《傷科大成》),含當歸、川芎、赤芍等,以散瘀通絡。
- 瘀熱上擾證:可用「通竅活血湯」(《醫林改錯》)加減,佐以菊花、鉤藤清利頭目。
- 若兼肝陽上亢,酌加石決明、天麻平肝潛陽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,頭部骨傷須辨輕重:「輕者調氣血,重者安腦髓」。扶桑骨傷若見顱內證候,需結合「巔頂骨傷」或「腦震盪」論治,必要時配伍開竅醒神之品,如麝香(現多以冰片代用)。
此症之癒後與氣血調和密切相關,早期化瘀、後期補益,為治療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