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扶桑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扶桑骨

扶桑骨,為中醫骨傷科及解剖學中之專有名詞,指頭部顳區之特定骨骼結構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「蝶骨大翼之顳面」。其位置在兩額骨外側,鄰近太陽穴區域,於頭部側面可觸及凹陷處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記載:「扶桑骨,即兩額骨傍,近太陽肉內凹處也。」此處骨骼形態特殊,與周圍顴骨、頂骨、顳骨相銜接,構成頭顱側面之重要支撐。

從中醫經絡理論而言,扶桑骨所在區域為少陽經循行所過,與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此處若受外力撞擊或跌撲損傷,易導致局部瘀血腫痛,甚或影響經絡氣機,引發頭痛、耳鳴等症。古代傷科處理此類損傷時,除手法整復外,亦常配合活血化瘀之藥外敷,如七厘散、如意金黃散等,以疏通氣血、消腫止痛。

扶桑骨之結構特點,在中醫正骨手法中具臨床意義。其位置接近顳頜關節,若因外傷導致錯位,可能連帶影響下頜運動功能。故《醫宗金鑑》強調,診治頭面損傷時須細察扶桑骨是否完整,並以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手法評估骨縫錯合情形。此外,此處骨薄且鄰近腦部,古醫籍亦警示暴力打擊可能傷及內腑,需謹慎辨證。

於中醫臟象理論中,頭為「諸陽之會」,扶桑骨所處之太陽穴區域,為陽氣升發之樞紐。若此處氣血不暢,可能反映少陽樞機不利,可從少陽病證論治,如以小柴胡湯加減調和氣機。針灸治療上,鄰近之穴位如太陽、率谷、懸顱等,亦常配合運用於相關病症。

綜觀之,扶桑骨在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定位與經絡氣血之雙重意義,為頭部外傷及少陽經病證之關鍵辨治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