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別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別絡
定義與源流
別絡為經絡系統中較大的分支,屬絡脈範疇,其名首見於《難經·二十三難》。十二正經各分出一條別絡,走向相表裏的經脈,溝通陰陽兩經的氣血運行。此外,任脈、督脈亦各有一別絡,加上脾臟獨有的「脾之大絡」,共計十五別絡,合稱「十五別絡」。
生理功能
- 加強表裏經聯繫:十二正經的別絡均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,走向相表裏的經脈(如手太陰肺經別絡聯絡手陽明大腸經),強化陰陽經之間的氣血調節與病理傳變。
- 統攝全身絡脈:別絡為絡脈之主幹,能主導細小孫絡、浮絡的氣血輸布,尤以脾之大絡(名為「大包」)最為重要,散佈胸脅,總調全身血氣。
- 灌溉周身:《難經》指出,別絡與原穴協同,使氣血「如環無端」循環,最終匯聚於寸口、人迎等脈診部位,成為診斷疾病與判斷預後的依據。
經絡特性
- 任脈別絡「尾翳」:散於腹部,調和諸陰經氣血。
- 督脈別絡「長強」:挾脊上行,散佈頭部,影響陽經氣機。
- 脾之大絡「大包」:出於淵腋下三寸,主司全身絡脈氣血盛衰,為十五別絡之樞紐。
臨床意義
別絡病變多反映氣血瘀滯或失衡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別絡瘀阻可致「實則癲狂,虛則足不收」。針灸治療常取別絡所在穴位(如列缺、公孫等絡穴)以調和表裏經,或刺絡放血疏通瘀滯。
與其他絡脈區別
別絡不同於浮絡(淺表可見之細絡)、孫絡(最細小分支),其結構較粗大且路徑明確,屬經脈與絡脈間的橋樑,影響範圍廣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