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扶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扶法
扶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外傷中醫按摩療法》,其核心在於以一手固定肢體或關節,輔助另一手施行其他手法操作。此手法雖看似簡單,實為推拿治療之基礎,能確保施術過程的穩定性與精準度,尤其適用於關節調整、經絡疏通或肌肉鬆解等情境。
技術要點
- 固定與輔助:扶法強調「靜中求動」,施術者需以手掌或指腹穩固患者肢體特定部位(如關節近端),避免操作時因肢體晃動影響療效,同時減少患者不適。例如,於頸椎調整時,一手扶住患者枕部,另一手施以旋轉或牽引手法。
- 力道控制:扶持之力需柔中帶剛,過重易致肌肉緊張,過輕則無法達固定之效。手法應隨患者體態與治療部位調整,如對老年或體弱者,力度宜輕緩。
- 配合主手法:常與搖法、扳法、揉法等結合。如施行腰部斜扳法時,一手扶肩,另一手推髖,形成反向作用力以調整腰椎小關節錯位。
中醫理論依據
扶法符合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原則,其作用可歸納為:
- 調和氣血:通過穩定肢體,使主手法更能深入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舒筋正骨:於骨折後期復健或關節錯縫時,扶持可保護患處,輔助復位手法施力。
- 協調陰陽:間接影響經絡平衡,如扶持足三陽經所過之處,可增強疏導陽氣之效。
臨床應用
扶法廣泛用於骨傷科與筋傷治療,如:
- 頸椎病:扶持頭部配合旋轉手法,鬆解頸部肌肉粘連。
- 肩周炎:固定肩胛骨後施行外展扳法,擴大關節活動度。
- 腰椎間盤突出:輔助患者側臥位,以減少腰部旋轉時的代償性扭傷。
此手法雖屬輔助性質,然其重要性在於為後續治療創造條件,體現中醫「治標顧本」的整體觀。歷代醫家亦強調,手法操作需「知其體,守其用」,扶法之妙,正在於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