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飲
病證名,屬痰飲病之一,指飲邪伏匿於體內,或留飲未盡,潛藏為患之證候。此證多因正氣不足,水飲內停,久而不去,潛伏於經絡臟腑之間,遇外感、勞倦等誘因而發作。
病因病機
伏飲之形成,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。肺失宣降,則水液停聚為痰飲;脾失健運,則水濕不化,積而成飲;腎陽不足,則氣化無力,水飲內停。此外,外感寒濕、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等因素,亦可促使飲邪內伏,久而不去。
臨床表現
伏飲潛伏時,患者或無明顯症狀,或僅見輕微胸悶、咳嗽。一旦發作,則症狀驟然加劇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載:「膈上病痰,滿喘,咳唾,發則寒熱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劇。」常見症狀包括:
- 咳喘痰多:痰液清稀或稠黏,咳喘劇烈,甚則不得平臥。
- 寒熱背痛:因外邪引動伏飲,可見惡寒發熱,背部冷痛。
- 目泣身瞤:發作時眼淚自出,身體顫動,乃水飲上衝、陽氣被遏之象。
此證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肺源性心臟病等疾病。
治療原則
治宜化飲逐邪,兼以扶正固本。根據病機不同,可選用以下方劑:
- 小青龍湯:適用於外寒引動伏飲,症見惡寒發熱、咳喘痰稀者。
- 木防己湯:用於飲邪鬱久化熱,症見胸悶煩渴、痰黏不利者。
- 桂枝半夏湯:針對痰飲停聚胸膈,症見胸滿嘔逆、咳嗽氣短者。
相關概念
伏飲與痰飲、留飲密切相關:
- 痰飲:泛指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成痰成飲之總稱。
- 留飲:指飲邪停留於某一部位,久而不去,較伏飲病情稍輕。
伏飲為留飲之深重者,病位更深,症狀更為隱匿且易反覆發作。
總結
伏飲屬痰飲病中病情較深重者,其特點為飲邪潛伏,遇誘因而發。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兼顧攻逐與扶正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