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伏邪新書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邪新書,溫病著作

  • 作者:劉吉人
  • 年代:清代

《伏邪新書》是一本關於溫病的著作。劉吉人以《內經》中的伏邪發病理論為基礎,認為需要調理的慢性病中,發病原因十居六七是因為內有伏邪,而只有三四成是內外邪氣共同作用所致(見自序)。他在書中詳細闡述了伏燥、伏寒、伏風、伏濕、伏暑、伏熱等病證的治療方法。此書也收錄在《中國醫學大成》等叢書中。

伏邪的定義與種類 伏邪是指六淫邪氣在人體內潛伏而不發作,等待時機發動,引發疾病的情況。多與感受外邪、飲食失調、情志內傷等因素有關。常見於慢性病,如慢性支氣管炎、慢性胃炎、慢性肝炎等。

伏邪的主要種類有伏燥、伏寒、伏風、伏濕、伏暑、伏熱等:

  • 伏燥主要發生在春季,臨床表現為乾燥、口渴、便祕、皮膚乾燥等症狀。
  • 伏寒主要發生在冬季,臨床表現為畏寒、怕冷、四肢冰涼等症狀。
  • 伏風主要發生在夏季,臨床表現為頭痛、頭暈、目眩、肢體麻木等症狀。
  • 伏濕主要發生在梅雨季節,臨床表現為身重、四肢沉重、關節疼痛等症狀。
  • 伏暑主要發生在盛夏,臨床表現為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汗出不暢等症狀。
  • 伏熱主要發生在秋季,臨床表現為高熱、煩躁、口渴、大汗等症狀。

伏邪的治療方法 治療伏邪主要以祛邪扶正為主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,可以選用相應的治療方法:

  • 伏燥可以使用養陰潤燥、清熱解毒等方法治療。
  • 伏寒可以使用溫經散寒、化痰散結等方法治療。
  • 伏風可以使用祛風通絡、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療。
  • 伏濕可以使用利濕化痰、健脾祛濕等方法治療。
  • 伏暑可以使用清暑解熱、養陰生津等方法治療。
  • 伏熱可以使用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等方法治療。

預防伏邪的方法 預防伏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飲食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伏邪,及早治療。

伏邪是一種常見的內生性致病因素,發病與感受外邪、飲食失調、情志內傷等因素有關。在臨床中,伏邪常見於慢性病,如慢性支氣管炎、慢性胃炎、慢性肝炎等。治療伏邪主要以祛邪扶正為主,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用相應的治療方法。預防伏邪可以從保暖、飲食、情緒、運動以及定期體檢等方面入手,以防止伏邪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