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羲,又稱宓羲、包犧、伏戲,亦尊稱犧皇、皇羲,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人文始祖,其時代約當舊石器時代晚期。在中醫史脈絡中,伏羲被奉為醫藥與針灸之祖,其貢獻深植於傳統醫學理論體系。
神話溯源與醫道淵源
據《太平禦覽》引《詩含神霧》所載,伏羲誕生於華胥氏踩踏雷澤大跡而感孕,其形貌「人首蛇身」隱含陰陽交泰之象。此神話原型在中醫理論中可對應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後世《黃帝內經》「人與天地相參」的整體觀,或溯源自伏羲時代對自然規律的體悟。
八卦與中醫理論奠基
伏羲仰觀天文、俯察地理而創八卦,此舉對中醫理論形成具開創性意義:
- 陰陽學說雛形:八卦以陰爻陽爻為基,奠定中醫陰陽平衡理論框架。《易傳》所言「通神明之德,類萬物之情」,與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的健康觀相通。
- 五行衍生基礎:後天八卦方位(離南坎北等)蘊含五行方位屬性,為《內經》五行配五臟理論提供哲學依據。
- 象數思維啟發:取象比類的認知方式,直接影響中醫藏象學說形成,如「肝屬木」等理論皆源此思維。
九針發明與針灸起源
《帝王世紀》載伏羲「味百藥而製九針」,具體貢獻包括:
- 針具形制開創:九針(鑱針、圓針、鍉針、鋒針、鈹針、圓利針、毫針、長針、大針)對應不同病症,其形制演變為現代針灸器械原型。
- 治療範疇確立:九針各有所主,或瀉熱、或調氣、或取膿血,體現早期辨證施治思想。
- 經絡理論先導:針刺實踐促使人體氣血通道認知,為後世經絡學說奠定實踐基礎。
藥學探索與「味百藥」
伏羲嘗藥之說反映上古醫藥起源特徵:
- 藥物性味認知:通過親嘗確立「四氣五味」原始經驗,如《內經》「辛散、酸收、甘緩、苦堅、鹹軟」之說或源此。
- 毒藥與治療界限:《淮南子》載神農嘗百草「一日而遇七十毒」,伏羲時代亦當有類似過程,形成早期藥物毒性辨識能力。
曆法與時間醫學
伏羲制曆定四時之舉,對中醫時間醫學影響深遠:
- 四時養生: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四季調攝理論,可能承襲自伏羲時代對自然節律的觀察。
- 子午流注:後世針灸按時取穴學說,其「天人相應」思想本源或可追溯至此。
伏羲作為符號化的文化始祖,其醫藥貢獻實為上古先民集體智慧的濃縮。從八卦哲學到九針實務,構建了中醫學「理-法-術」的原始框架,成為後世《黃帝內經》理論體系的重要源頭。在當代中醫理論中,陰陽五行、針灸療法、藥物性味等核心內容,仍可見伏羲文化因子的深層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