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痰
定義與病機
伏痰為中醫病證名,指痰濁潛伏於胸膈之間,遇外感或內傷誘因而發作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:
- 肺失宣降:肺氣壅滯,津液不布,凝而為痰。
-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濕成痰。
- 腎陽不足:腎不主水,痰飲內伏,久留不去。
痰濁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伏痰潛藏於體內,平時或無明顯症狀,然遇風寒、情志刺激、勞倦等因素,則痰隨氣升,壅塞氣道,引發咳喘哮鳴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反覆發作之哮嗽,喉中呀呷有聲(類似哮鳴音),痰多黏稠,胸膈滿悶。
- 兼症:惡寒發熱(外感誘發時)、納呆、舌苔白膩或滑膩、脈滑或弦。
- 特徵:病情纏綿,遇寒或季節交替易發,類似西醫之慢性哮喘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。
治法與方藥
- 溫化伏痰:針對痰濁內伏之本,常用方如《不居集》所載 烏巴丸(主成分:烏藥、巴戟天等),溫腎健脾以化痰根。
- 宣肺化痰:發作期宜開泄肺氣,方如 射干麻黃湯(射干、麻黃、細辛等),散寒化痰平喘。
- 健脾滲濕:緩解期調理以 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益氣化痰,斷生痰之源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「痰為百病之母」:伏痰久留可衍生變證,如痰瘀互結致胸痹,或痰蒙清竅引發眩暈。
- 「宿痰」與「伏痰」之別:宿痰泛指積久之痰,伏痰特指潛伏待發之痰,二者皆屬難治之痰證。
伏痰之治,貴在標本兼顧,發時治肺為標,平時調脾腎為本,方能漸消痰濁之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