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鼠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鼠疽

伏鼠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六,以其發病特徵命名。此症多發於手足指(趾)丫間皮下,形成硬結,狀如伏鼠,或單發,或三五成簇,大小若豆至球狀,時伴痛癢。其病機與局部氣血凝滯、經絡壅塞相關,屬「癰疽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指的皮下結節或慢性炎症相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伏鼠疽多因外感濕熱邪毒,或內傷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蘊,流注四肢末端;復因局部摩擦、壓迫,致氣血運行不暢,痰瘀互結,聚而成形。其病位在皮裡膜外,涉及肝、脾二經,蓋肝主筋、脾主四肢,濕熱瘀滯日久,則化火成毒,發為硬結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形態特徵:皮下硬結如鼠伏藏,觸之堅實,邊界清晰,推之可動,色澤或如常,或微紅。
  2. 發病部位:好發於足趾間,次為手指間,因該處易受濕氣浸漬,且經絡交錯,氣血易滯。
  3. 病程演變:初起痛癢輕微,若濕毒未清,可漸腫脹化膿;若氣血虛弱,則纏綿難愈。

治法參考
《外科啟玄》提及「治同足叉發」,即參照濕熱瘡瘍論治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。

  1. 內治
    • 濕熱蘊結證:選用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,加減土茯苓、赤芍以化濕通絡。
    • 痰瘀互阻證:方用仙方活命飲佐以浙貝母、皂角刺,破瘀消痰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蜜調外敷,或沖和膏塗貼,散結消腫。
    • 膿成未透:可刺破排膿,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
古籍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雖未直述伏鼠疽,但於「瘡瘍」篇中強調「形如粟米,根腳堅硬」者,當辨陰陽虛實,與此症互參。另《外科正宗》論及手足癰疽時,亦提及「濕熱下注,結聚成毒」,可資借鑒。

伏鼠疽之辨治,須結合局部與整體,審其寒熱虛實,尤重祛濕通絡之法,以復氣血周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