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別骨填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別骨填接
別骨填接為中醫骨傷科之重要技術,屬骨移植術之一種,專用於治療嚴重粉碎性骨折。此法最早見載於清代東考卿所著《江氏傷科學》,書中提及:「若骨碎甚,即以別骨填接,外貼十八號膏藥,內服六號接骨丹。」此為中國醫學文獻中,以骨移植手術治療粉碎性骨折之最早記錄,展現中醫於骨科領域之先進理念與技術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骨骼之生長與修復需依賴「腎主骨」及「氣血濡養」之生理機制。當骨骼因外力導致嚴重碎裂,傳統手法復位難以恢復其完整性時,便需借助「別骨填接」之術。此法不僅注重骨骼結構之重建,更強調透過內服藥物促進氣血運行,以助移植骨段與宿主骨之融合。
操作方法
- 取骨:選取患者自身他處之健康骨塊(如腓骨、髂骨等),或經特殊處理之異體骨,作為填接材料。
- 整復與固定:先以手法整復骨折殘端,再將移植骨塊填入缺損處,使其與主骨緊密嵌合,並以夾板或外固定器具穩定之。
- 外治輔助:外敷「十八號膏藥」(通常含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之藥材,如自然銅、骨碎補等),以局部刺激氣血,加速骨痂形成。
- 內服藥物:配合「六號接骨丹」內服,此方多由補肝腎、強筋骨之藥組成(如杜仲、續斷、當歸等),旨在調動全身氣血,促進骨癒合。
學術價值
「別骨填接」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與「動靜結合」之治療思想。其技術核心不僅在於機械性修復骨骼,更重視透過藥物與身體自癒能力之協同作用,達到「骨肉相生」之效。此術於清代已有系統性記載,反映中醫骨傷科於移植領域之早期探索,亦為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複雜骨折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