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正中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正中線

背正中線,又稱後正中線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督脈的主要循行路線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,其脈氣貫通脊柱,上達巔頂,下至尾閭,與人體之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背正中線不僅是經穴定位的重要基準,亦是臨床診治與針灸施術的關鍵區域。

經穴分佈
背正中線上分佈多個重要腧穴,依序如下:

  1. 大椎:第七頸椎棘突下,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穴,主疏風散熱、通調陽氣。
  2. 陶道:第一胸椎棘突下,可調和營衛、宣肺解表。
  3. 身柱:第三胸椎棘突下,與肺氣相應,多用於調理呼吸系統疾病。
  4. 神道:第五胸椎棘突下,與心神相關,具寧心安神之效。
  5. 至陽:第七胸椎棘突下,為陽氣至盛之處,主治胸脅滿悶、黃疸等症。
  6. 筋縮:第九胸椎棘突下,主調筋脈拘急,與肝氣相應。
  7. 中樞:第十胸椎棘突下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
  8. 脊中: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與脾胃功能相關。
  9. 懸樞:第一腰椎棘突下,主腰脊強痛,調節下焦氣機。
  10. 命門:第二腰椎棘突下,為先天元氣之根本,主溫腎壯陽。
  11. 陽關:第四腰椎棘突下,亦稱腰陽關,主疏利腰膝氣血。
  12. 腰俞:骶管裂孔處,可調理下焦濕熱及腰骶疼痛。
  13. 長強:尾骨端下,為督脈之絡穴,通調腸腑及肛門疾患。

功能與應用
背正中線上的腧穴多與脊柱神經節段相對應,透過針刺或艾灸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。例如,上背部穴(如大椎、身柱)多主肺系疾病;中背部穴(如至陽、脊中)與脾胃肝膽相關;下背部穴(如命門、腰陽關)則主腎氣與二便功能。此外,督脈為「陽經之海」,刺激背正中線可振奮陽氣,用於治療虛寒證、痿證及神志疾患。

與經絡系統的聯繫
督脈與任脈前後相對,共構人體陰陽氣血循環之主軸。背正中線亦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鄰,二者於背部形成「夾脊」關係,臨床常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。此外,督脈與衝脈、帶脈交會,進一步影響氣血之縱橫調控。

此線之定位與操作需結合解剖學知識,確保施術安全,然其深層意義仍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體現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