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暑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暑傷寒

伏暑傷寒為中醫病名,指夏月感受暑濕之邪,蘊伏體內,至深秋霜降或立冬前後,因外寒引動而發病。此病又稱「伏暑兼寒」或「伏暑晚發」,屬伏邪溫病範疇,其發病特點與時令氣候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夏季暑熱當令,若人體正氣不足,或貪涼飲冷,暑濕之邪易乘虛內伏。暑性炎熱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蘊結體內,可潛伏於膜原(半表半里之隙)或深入營血。至深秋或初冬,寒氣外襲,引動伏邪,內外相搏而發病。

根據邪伏部位不同,病情輕重有異:

  1. 邪伏氣分:暑濕鬱於膜原或三焦氣分,症見寒熱往來、胸悶脘痞、舌苔厚膩等,病位較淺,病情較輕。
  2. 邪舍營血:暑熱化燥,深入營血,症見高熱煩躁、斑疹隱隱、舌絳少苔等,病位較深,病情較重。

臨床表現

伏暑傷寒的症狀複雜多變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初起:多先見外寒束表之象,如惡寒發熱、無汗頭痛,類似風寒表證。
  • 繼而:暑濕內蘊之症顯現,如身熱不揚、午後熱甚、胸脘痞悶、口渴不欲飲。
  • 重者:若熱入營血,可見神昏譫語、斑疹吐衄,或見動風痙厥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需分層次,辨明邪伏部位:

  • 氣分證:以清暑化濕、透達膜原為主,方如蒿芩清膽湯達原飲加減。
  • 營血證:以清營涼血、透熱轉氣為法,方選清營湯犀角地黃湯(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  • 兼寒束表:可佐辛溫解表之品,如香薷、蘇葉,但需避免過用溫燥助熱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普通傷寒:多為風寒直中,無暑濕內伏病史,病程較短。
  • 秋燥:同為秋季發病,但以燥邪傷陰為主,少見濕濁黏滯之象。

伏暑傷寒體現中醫「伏邪」理論之特色,強調邪氣潛伏與時令誘因的交互作用,臨床需細察病機,方能準確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