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暑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伏暑傷寒,病名。深秋霜降至立冬前後發病的伏暑。一名伏暑兼寒、伏暑晚發。《通俗傷寒論.伏暑傷寒》:「夏傷於暑,被濕所遏而蘊伏,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後,為外寒搏動而觸發。邪伏膜原而在氣分者,病淺而輕;邪舍於營而在血分者,病深而重。」
伏暑傷寒的病因是夏季暑熱之邪,被濕邪所遏而蘊伏於體內,至深秋霜降至立冬前後,外寒搏動而觸發,發病。
伏暑傷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胸悶、腹脹、嘔吐、腹瀉、便秘等。
伏暑傷寒的治療以清暑解熱、化濕和中為主。可用白虎湯、三仁湯、香薷飲等。
伏暑傷寒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夏季暑熱時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勤換洗衣物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如果出現伏暑傷寒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