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暑
1. 病名
伏暑為中醫溫病學中之一類,屬伏氣溫病範疇,指暑邪伏藏體內,延至深秋或冬月而發之病證。其名首見於宋代《濟生方》,後世醫家如《溫病條辨》、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等皆有詳述。清代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中明言:「長夏受暑,過夏而發者,名曰伏暑。」並指出其發病輕重與時令相關:霜降前發病者較輕,霜降後發者轉重,若延至冬日方發,則病勢尤為險峻。
病因病機
伏暑之成,緣於夏月感受暑濕或暑熱之邪,未即時發病,反因體質或外邪引動,伏藏於三焦、腸胃之間。暑性酷烈,易耗氣傷津,若兼夾濕邪,則黏滯難解,致邪氣內鬱,待秋冬季節,外感風寒或勞倦內傷,引動伏邪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伏暑初起,多因新感觸發,症見頭痛身熱、惡寒無汗、肢體痠楚,伴脘悶噁心、口渴或口不渴,大便或秘或溏(溏便色如紅醬),小便黃濁而熱。其後病勢進展,可現「如瘧非瘧」之狀,寒熱模糊不清,或皮膚隱現紅白疹點;甚者但熱不寒,夜熱加劇,煩躁譫語,渴喜冷飲,或見嘔吐呃逆,雖天明得汗,然胸腹灼熱不除。
病程遷延,短則三、四候(一候為五日),長則五至七候方解。舌象變化尤為關鍵:初起苔白膩厚,狀如積粉;漸轉黃苔,甚則灰黑而燥,或生芒刺裂紋。若邪熱熾盛,可見舌質鮮紅起刺,或深紅裂紋,刮之無苔;待邪由營分轉出氣分,方見薄黃黏膩之苔。若見舌紅夾黑苔,或紅刺中現黃黑苔,多屬危候。脈象以弦數不揚為典型。
證型與治法
伏暑辨證須分暑熱與濕濁之偏勝:
- 熱偏重者:症見高熱煩渴、夜甚晝輕、譫語躁擾,治宜清暑泄熱,參照暑溫治法,方如白虎湯、清營湯加減。
- 濕偏重者:症見身熱不揚、胸脘痞悶、苔膩溲濁,治宜化濕透邪,參照濕溫治法,方如三仁湯、藿朴夏苓湯等。
若邪陷營血,出現神昏、瘈瘲(肢體抽搐),需清心開竅、涼血熄風,如用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等。
2. 病因概念
伏暑亦可廣義指「伏邪」之一類。清代《六因條辨》提出,四時之氣皆可伏而為病,如春溫因於伏寒,腸風因於伏風,而伏暑則與夏月暑邪相關,可衍生瘧痢等疾。此說拓展了伏暑之外延,強調伏邪致病之多樣性與季節關聯。
總結
伏暑之辨,重在察其伏邪深淺、暑濕偏勝及傳變趨勢。其病機複雜,易與他證相兼,故臨床需細審舌脈,分層論治,方能透邪外達,杜絕內陷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