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撫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撫海
撫海為中醫眼科學專有名詞,屬金針撥內障手法之一,主要應用於治療內障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白內障)。此法透過金針器械,將已混濁之晶狀體(即「睛珠」)自原位撥離,並安置於玻璃體前下部,以恢復患者視力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內障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痰濕上擾清竅,導致睛珠失養而混濁。撫海手法基於「通絡開竅」原則,藉金針直接作用於病所,疏通眼部氣血瘀滯,使濁陰下降、清陽得升。此術需精準掌握睛珠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係,避免損傷瞳神(瞳孔)及絡脈(視網膜血管)。
操作要點
- 定位施針:依《目經大成》所載,先以金針自角膜緣外刺入,避開血絡,緩緩推進至睛珠表面。
- 撥離手法:運用針鋒輕壓睛珠邊緣,順勢將其撥離原位,下壓至玻璃體前下象限(即「海」位),此處空間較大,可減少對視軸的干擾。
- 穩固睛珠:確保撥離後睛珠位置固定,避免浮動引發「睛珠移位」之併症。
與其他手法之區別
撫海與「浮翳撥法」、「沉翳墜法」等同屬撥內障術式,然其特點在於刻意將睛珠安置於玻璃體下部,相較於傳統「墜法」要求睛珠完全沉入眼底,撫海更注重保留部分視覺通路。此手法適用於睛珠半脫位或較輕度混濁者。
歷史淵源
撫海手法見載於清代《銀海精微》及《張氏醫通》,屬「金針八法」演變而來。古代醫家強調「手隨心轉,法從手出」,施術時需結合患者體質及內障形態,靈活調整針勢深淺與力度。
現代應用
當代中醫結合解剖學知識,改良金針材質與消毒技術,使撫海手法更趨精準。然因西醫白內障手術發展成熟,此術現多作為傳統技術研究或特殊病例之輔助療法。
(註:本文所述為中醫傳統技法,具體操作須由專業醫師執行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