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熱在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熱在里

伏熱在里,病證名。指熱邪伏藏體內。或因外感熱邪潛伏於體內,或因其它邪氣鬱而化熱,形成腸胃熱積。發病時出現咽乾舌紅,苔乾黃,口臭,腹脹壓痛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等里熱證。

伏熱在里,最早見於《內經》。《素問·熱病論》曰:「伏熱在里,則為熱病。」《靈樞·熱病》曰:「伏熱在里,則為熱病。」《金匱要略·伏暑》曰:「伏暑者,伏熱在里,發熱惡寒,身體疼痛,頭痛,目眩,心煩,口渴,小便赤,大便秘,舌苔黃,脈洪大。」

伏熱在里的病因,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外感熱邪潛伏於體內。二是其它邪氣鬱而化熱,形成腸胃熱積。

外感熱邪潛伏於體內,多因夏秋季節感受暑熱之邪,或因冬春季節感受溫熱之邪,邪氣未能及時祛除,潛伏於體內,伏而不發。此時,患者可無明顯症狀,或僅有輕微不適,如口乾、口渴、小便短赤等。若邪氣進一步侵犯人體,則可出現咽乾舌紅,苔乾黃,口臭,腹脹壓痛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等里熱證。

其它邪氣鬱而化熱,形成腸胃熱積,多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或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或久病體虛,正氣不足,均可導致腸胃功能失調,濕熱內生,形成腸胃熱積。此時,患者可出現腹脹、腹痛、便秘、大便秘結等症狀。

伏熱在里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咽乾舌紅,苔乾黃,口臭,腹脹壓痛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等。此外,還可以根據患者的病史,如夏秋季節感受暑熱之邪,或冬春季節感受溫熱之邪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或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或久病體虛,正氣不足等。

伏熱在里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利濕通便為主。常用方藥有三黃瀉心湯、黃連解毒湯、茵陳蒿湯、大黃蟅蟲丸等。

伏熱在里,預後一般良好。但若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可導致腸胃功能紊亂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患者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伏熱在里的食療,可選用清熱解毒、利濕通便的食物,如綠豆、赤豆、薏苡仁、冬瓜、苦瓜、西瓜、黃瓜、芹菜、莧菜、蕺菜、馬齒莧、金銀花、菊花、薄荷、桑葉、荷葉等。

伏熱在里的運動,可選擇散步、慢跑、游泳、太極拳等,以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伏熱在里的注意事項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2.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  3. 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秘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定期體檢,及時發現疾病。

伏熱在里,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。若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