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熱
病證名,泛指熱邪潛伏於體內而致病,屬中醫「伏邪」範疇。其成因多與外感邪氣未盡、內傷積熱,或體質陽盛相關,熱邪鬱伏日久,或遇誘因而發,臨床表現多見裡熱熾盛、津傷擾神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引動:外感六淫(如風、暑)未徹底透解,餘熱內陷,鬱於臟腑經絡,久而化火。
- 陽盛體質:素體陰虛陽亢,或過食辛熱,內生積熱,伏藏於裡。
- 情志化火:長期憂思惱怒,氣機鬱滯,鬱而化熱,潛伏體內。
臨床表現
伏熱致病特點為「熱鬱暴發」,常見以下證候:
- 上焦熱盛:煩躁口渴、咽乾目赤、口舌生瘡。
- 熱擾心神:心悸驚駭、失眠多夢,甚則譫語。
- 熱深厥深: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(真熱假寒)。
- 迫血妄行:衄血、咯血、皮下瘀斑等出血證。
- 兼夾濕濁:若熱伏中焦,可伴見脘痞嘔惡、苔黃膩,形成濕熱鬱蒸之候。
古籍論述
- 《素問》提及伏熱為「陽熱久鬱」,暴發時見「赤風氣瞳翳」「血溢」等症,強調其由內而外、鬱極而發的特性。
- 葉天士《溫熱論》指出,伏熱常因外邪引動,治療需「先解新邪,後清裡熱」,如用辛涼解表藥透邪,再投黃芩、黃連等苦寒直折裡火。
辨證要點
- 病程特徵:熱勢纏綿,反覆發作,或表證雖解而裡熱不除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,脈沉數或弦滑。
- 兼證:需辨是否夾濕、夾瘀,如見苔膩、斑疹暗紫,則需配合化濕或活血之品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透伏熱」為主,依病位與兼證選方:
- 氣分伏熱: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清泄肺胃。
- 營血分伏熱: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涼血透熱。
- 濕熱鬱伏:甘露消毒丹、三仁湯宣化濕熱。
- 熱鬱少陽:黃芩清膽湯和解透邪。
伏熱為中醫重要病理概念,強調「鬱而化火」的動態過程,臨床需細察熱邪深淺與兼夾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